【思享者语录】
1.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绕不过的坎儿,然而企业追求制度化的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看是制度化本身出现了问题,实质上是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2.管理不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而是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创新,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管理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制度化管理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遵从前者,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的制度化也必将离目标渐行渐远。
3.企业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度化来解决,遇到问题建立制度,其本意是通过建立一种机制,让员工能够按照企业期望的行为做事,然而我们常常把机制理解为制度化,又将制度化理解为制定制度本身,结果是制度制定了一大堆,管理却没有跟上。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绕不过的坎儿,然而企业追求制度化的效果并不理想:要么过分追求制度本身,为制度而制度,导致管理僵化,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要么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制订阶段,制订好了却束之高阁,没有被激活的制度,只能算得上是一纸空谈。
问题出在哪儿?表面上看是制度化本身出现了问题,实质上是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管理是什么?按照我们传统上的认识,管理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从这一层面理解制度,制度就成了企业约束控制的工具。然而,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员工内心认同基础上的,以控制为目的,显然违背了人性中追求向上、期望发挥自身能力的部分,也很难成为企业实现效益的帮手。
那么,管理应该是什么?管理应该是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创新,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举例说明。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由于员工将零件装反了,客户投诉到了公司,这时公司应该怎么办?
按照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管理逻辑,就会从制度入手,查明是谁违背了制度,谁违背的谁就将面临惩罚。这时,制度就成了一根规范员工行为的标尺,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越雷池一步。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被扼杀了,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服从制度,追求表面上的整体划一,即使发现问题,也会将之隐藏,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中,即使制定了厚沓的制度,看似有章可依,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从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创新的角度理解管理,将会是另一种结果。同样是上述问题,我们会思考员工将零件装反,是不是我们的生产流程存在漏洞,或者零件本身容易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等等。我们关注的是装反零件这一问题本身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追究某一员工的责任。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员工就会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改善的路径,在不断创新中找到工作的成就感,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主动承担责任,更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由此可见,对管理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制度化管理的不同路径。遵从管理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错误认识,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的制度化也必将离目标渐行渐远。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度化来解决。遇到问题时,领导常常会说制定一个制度,他的本意并非是制定制度本身,而是通过建立一种机制,让员工能够不受个体主观意识影响,而是按照企业期望的行为做事。而我们通常因为领导一句“制定一个制度”,就将建立机制理解为制度化,又将制度化理解为单纯地制定制度条文,结果就是制度制定了一堆,管理却没有跟上,这样就背离了管理的本意。
建立机制的方法有很多,制定制度是其中一种,例如我们规定红灯停、绿灯行,这就是通过制度来建立机制;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来建立,正如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人们就不好意思随地吐痰的,企业推行5S、6S等现场管理,也是为了营造井然有序的作业现场,进而约束成员行为;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树立企业文化来建立机制,用文化力量感染员工,等等。
建立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管理落地,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企业的创新循环。如果员工能够自觉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进行创新,那么企业就可以在不断涌现的微创新中实现良性循环,管理者也可以腾出手来思考更高层面的战略问题,而不必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琐碎的事务中。
由此可见,管理不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而是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创新循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企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