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城市仅3个达标昭示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刘纯银 74个按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中,仅有4.1%的城市达标;长江、黄河等10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9%的断面为劣五类水质;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9.6%……这组不容乐观的数据引自环保部今天发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众所周知,自1983年宣布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后,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努力。如继中央作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后,已经制定了30多部相关法律。包括大家关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等等。同时,还提出要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与风险评估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环境监察制度,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并明确在制定经济技术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好价格、税收、保险、信贷等经济手段的作用。 然而,尽管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地方GDP冲动。正如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的副部长张力军所说:环境保护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冲动。不惜“血本”,“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支撑。殊不知,一些企业飘红的业绩背后,染黑的是良心。 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始终是环保工作的重点。过去不顾环境承载能力追求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起点太低,开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怎么明显,干部群众也普遍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现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危害已经暴露,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节能减排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再不顾环保要求引进工业项目,就不是认识水平的问题,而是政绩观、大局观问题,是觉悟问题。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30多年来,中国政府运用实事求是的政治智慧,埋头苦干造就了年均增长9.9%的经济奇迹,极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甚至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难怪面对密集出现的、令公众揪心的雾霾、地下水、“癌症村”、血铅中毒……等污染问题时,一些网民甚至将PM2.5的治理戏称新的“天下第一难”。 面对74个城市仅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等事实,真心期待各地不要再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并确保在环境保护上舍得投入,在治理污染上不做表面文章,在治理“环保腐败”上能动真格,明白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坚决杜绝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尤其要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让那样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倾家荡产,同时,应尽快提高污染治理的科技水平,尤其要增强地方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治理环境污染的自觉性。 新闻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4-06/05/nw.D110000zgqnb_20140605_2-05.htm
74城市仅3个达标昭示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