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上,俄总统普京出现在了克里米亚的阅兵仪式上。随后就招致美国和北约一片密集的“不满”回应。于是,一些记者纷纷询问下一步美俄是否会在乌克兰玩“冷战式”的大规模军事对峙?对此,我开玩笑地回答:他们要雇中国的快递公司吗?一些记者听了这话后有些不解。我接着说:军事对峙不仅仅是亮装备、摆Pose(姿势)。
先说美国。其实,就在5月9日当天,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罕见地“批评”了一天多前众院军事委员会经过13小时辩论通过的201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根据第二天《星条旗报》的报道,原因是“法案”推翻了之前国防部的几项建议:1.建议将军人工资的涨幅限制在1%以内;2.建议减少对军人小卖部的补贴;3.建议控制军人家属和退伍军人的医保支出;4.建议退役空军的前线近地支援攻击机A-10;5.建议关闭一些军事基地。就这几项建议而言,其中A-10攻击机就是陆上常规军事对峙不可缺少、攻击坦克等地面机动目标的重要装备。而在克里米亚迎接普京的阅兵式上,第一个在空中亮相的就是同类型战机——苏-25的编队。再说坦克,面对乌克兰对面的俄罗斯庞大的坦克集群(与海湾战争时伊拉克3000多辆坦克的规模接近),如果要进行数量上的“平衡对峙”,美军怎么能把众多的坦克运至乌克兰的“前线”呢?特别是在没有合适铁路的条件下,按照重型运输车和坦克理想的1比3的比例,是不是要在欧洲各国征用大量的重型运输车和司机呢?(美军“冷战”时在欧洲驻军每个师只配了6辆重型运输车。)再说作战物资,按照海湾战争中种类多达500多万种、4万多个集装箱的规模,作战物资的装箱、拆箱、分发工作也是需要雇用大量军外人员的。现在按国防部建议,军人的福利支出都要下调,届时他们真愿意出钱雇用“外人”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玩大规模军事对峙吗?
再说俄罗斯。虽然俄军军事对峙的“半径”比美国短很多,而且普京也一定清楚美国目前国会与白宫为军力改革内斗的状况,但是看看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阅兵式上亮相的装备,有哪一件不是“冷战”时期苏联研制的呢?普京真的愿意把用于对这些装备升级换代的钱扔在大规模军事对峙上吗?更何况,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由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从2013的1.3%下降到2014年的0.2%,第一季度资本外流达500亿~2000亿美元。如果这个估计属实,到时候不要说对老旧装备更新换代的“头寸”了,就是百姓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而俄军方也很清楚,只靠核武器维持、不升级常规军力是不可持续的。为何不一边巩固克里米亚的“战果”,一边调整军力结构呢?
事实上,近段时间由于国内媒体对北约和俄罗斯在乌克兰周边“排兵布阵”的密集报道,让一些受众甚至记者对乌克兰产生了很多的“冷战幻觉”。特别是当这些受众和媒体记者没有基于与现代工业社会接触的经验去看待军事问题时,这种“冷战幻觉”就很可能导致把军事和战争问题简单化。这种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对下一步中国军队遵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编制体制、政策制度和深度军民融合”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能有更准确的理解和解读。实际上,作为“冷战”时期军事上的所谓“大三角”,美、俄、中三家的军方高层,在内心都很清楚:下一步他们都将面临极其复杂和艰难的改革。在这个意义上看,眼下的乌克兰危机,恰恰是一个现实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