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价收购正成为重要的利益输送模式


在过去,很多私营企业通过低价买进国有资产,结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模式还会继续存在,只是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了。不过不要紧,又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高价收购,同样可以实现利益输送。
简单来说,用国有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的钱高价买进私营企业的财产,这样,国有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的钱就落进了私人的腰包。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两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案例。
第一个,华润集团高价收购金业集团的资产
2010年2月9日,华润集团的子公司华润电力,携旗下山西华润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金业集团签订《企业重组合作主协议》,约定华润联盛、中信信托、金业集团(张新明的私营企业)以49%、31%、20%的比例出资,成立太原华润煤业有限公司,并以太原华润为重组平台,以103亿的价格收购原金业集团的资产包。然而,据媒体披露。这个资产包的价值远远不值这个数字。
该资产包由金业旗下10个实体组成,而其中“最值钱”的原相、中社及红崖头三个煤矿,华润电力在2010年收购时,原相煤矿采矿许可证已过期,其他两个矿根本没有采矿许可证。2013年3月,有媒体记者曾走访山西省古交市,发现华润电力收购的金业资产大多处于“撂荒”状态。除了上述三个煤矿存在问题外,两家焦化厂也一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13年7月17日凌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首席记者王文志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宋林,直指上述“百亿收购案”。宋林也第一次因为“涉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第二个,旭光资源高价收购中国高分子新材料公司
四川一个名叫李炎的资本玩家,最近失联了。
前些年,李炎大肆炒作炒作收购悍马,其目的是为了上市,因为当时李炎为大股东的旭光资源有限公司正路演,收购“悍马”让路演进入高潮。果不出其然,经过这场精心包装的炒作,旭光资源于2009年6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大股东李炎为董事会主席。根据香港联交所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
但是,上市公司旭光资源只是李炎圈钱的中转站。
2010年11月8日,也就是旭光资源上市的第二年,旭光资源以116亿元的大手笔收购了大股东李炎的中国高分子新材料公司,其中90%收购资金以旭光资源发行新股支付,余额以现金支付。李炎等在1998年购入中国高分子新材料公司有关业务仅花了4.4亿元,短短12年就让4.4亿变成了116亿,资产价值暴涨了26倍。李炎持有中国高分子新材料公司47.17%的股权,通过这一回合的关联交易,李炎把自己的2亿元变成了55亿元。
整理一下李炎玩法的基本思路,就是这样的:先采用各种手段募集资金,为企业造势,然后上市,自己成为控股股东。在公司上市后再让上市高价收购自己的非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钱是从社会上圈来的,来钱更容易,数额也更大,这样,上市公司就成了个人圈钱的中转站: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圈来了钱,然后通过收购个人公司的名义,把这笔巨资转到个人腰包。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发现,高价收购已经成了一种新的资本玩法。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