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屩在深处
[新朋友] 点标题下集雅艺术论坛免费订阅
[老朋友] 点右上[…]分享到
勤屩在深处
书房主人:张如元,1946年出生,温州人,著名文史学者、书画篆刻家。
张如元先生书法作品(画芯尺寸:约四尺三开)
张如元先生书法作品《蒲松龄书斋联(画芯尺寸:约四尺三开)》
张如元先生早期国画作品(画芯尺寸:88cmx58cm)
张如元先生硬笔书法作品(明信片)
温州网讯 “凡是中国人几乎都认识‘王’字,但‘王’字原本的意思是什么,知道的恐怕会不多。”
抛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的先生,一顶草编礼帽下露出略带霜色的鬓角,虽说是上了年纪,但双眸熠熠,让人想起古书中“岩下电”的比喻,此时,我正在他的书房里。他说,从汉字的结构来看,近两千年来一直说“王”的三横是上天下地,中间是人,贯通这三者的便是王。看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实际上,甲骨文的‘王’大多写成公式,金文写成公式,形状似斧,字的本义是手里拿着斧钺,执掌生杀大权的人。和“王”相近的“士”字,以前说是“从一从十”,意思是才能出众,十里挑一的拔尖人才。其实它在古文字里写成公式、公式,也是斧,士虽然也执掌生杀大权,但比“王”小一点,是“大王”与“小头领”的区别。
这位侃侃而谈的先生便是张如元。
说起他,有人称他精通文史,也有人赞其工于书画篆刻、勤于治学。对此,他却打趣道:“心思多,什么都想学一点儿。讲好话的人说我是‘通博’,其实是杂乱。”
实际上,先生学的可绝对不止那么一点儿。比如读书,他看旧了的书籍身价不跌反增,他40年前就曾藏有一部《资治通鉴》,这部上起三家分晋,下迄赵匡胤建立宋朝前几天的近600万字的巨著,他先后看了四遍,上面密密麻麻写上校勘和心得、感想,这个“修订版”最终被朋友用装帧更精致的新版换了去。
在张如元的书房里,有一个上书“勤屩庐”三字并用石绿充填的黄花梨木制成的匾额。张先生介绍说,青年时总想学古文人学士那样也给自己书房取个名字,但这名字很不好取,直到1974年吴鹭山先生送他一首《玉楼春》词,其中结尾两句是“灵苗只在乱云深,期子辛勤双草屩”,勉励我辛勤求学。屩是草鞋,为表倾慕和自勉,就以此为书斋命名。
府前街——开明书店购书始
靠阳台,大略30平方米,工作区有一整面墙的书柜,长逾两米的书案;阅读区置着储物架、木桌、木椅,搁着几副茶具……这间书斋布置得简洁而纯粹,墙上摆饰不多,只在阅读区挂着木质的一匾额、一对联,看落款,均非出自书房主人之手。张如元说:“家里不挂自己的作品,这样做一方面算是老规矩,表示不唯我独尊;另一方面,以个人眼光而言,让我真正能觉得赏心悦目的作品实在太少了,所以只在客厅挂了一幅水墨山水。”
书房的装饰不多,书却有一大柜子。
“我的藏书大多有关历史和文学,工具书比较多,画册书价最贵。”张如元早年就读于温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后来下乡插过队,回城当过工人。青少年时的他,手上工作不断,读书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回忆中,十五六岁的张如元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当时的情况是大家伙儿靠劳力赚钱,周围的小伙伴一得闲便要去帮忙做短工,比如做一天泥水可赚一块钱,张如元却总是“偷懒”去看书,父亲看到了也不怎么反对。这种默许的态度成了张如元在少年时代读书的最大动力。
和普通家庭相比,当年张如元家里的藏书算是不少了——两个小柜。他说父亲抗战前在市区府前街的开明书店当营业员,每隔一段时间,书店就会以低价清理那些销量不好的书和杂志。父亲总会在第一时间将相中已久的书籍收入囊中。“有医学类、文史类的,还有当时新思潮的书籍。”在张如元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抹不掉的是祖父留下的《增广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不少“扫叶山房”印的线装书,及父亲购自开明书店的那套《开明文选》,那里面既有《古文观止》里的文章,也有梁启超、鲁迅、俞平伯、叶圣陶等人的散文或诗歌。其中梁启超那首《言志已酬便无志》的诗,张如元到现在还能背诵,因为“那是引导激励我在青少年时便立志要不断奋斗,对我终身有益的文学作品之一”。
在这么多书中,张如元觉得最受益的是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他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不到70页的书,说:“这本书谈了六个方面问题:古代学者的勤学苦练、读书方法、向师友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他们的笃行精神。如其中谈到向师友学习时,既讲尊师——无师吾何以成,又讲‘当仁不让于师’,要立志超过老师;既讲朋友间要在学业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讲朋友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缓急可共,死生可托’。读了这本书,所以我几十年来谨于选择师友,起码是没有一个酒肉朋友。人生苦短,求学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花在酒桌上啊!”
翠微山——名动邻里话《辞海》
“上课的时候听不懂的,或是看书遇到的难题,我就问父亲。父亲一般不会告诉我,而是让我翻字典。”那什么字典最全、最好用呢?在当时,一本全册的《辞海》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收藏品。只是东西虽好,价格不菲。在书本以几分、几角定价的年代,这本由中华书局在1935年出版的比砖头还重的《辞海》售价7.5元,堪比书中“贵族”。
不过很快,张如元的父亲用工作得来的奖金将它请进了张家书房。
由于有能力并有决心购买此书的人很少,所以这本《辞海》落户张宅后成了当时名动邻里的大明星。“我老家住在市区翠微山脚下,当时从八字桥到翠微山脚,要查阅《辞海》的人都要到我家来。”张如元记得放学回家时,几乎次次都会看到有人在院子里拿着《辞海》翻阅、抄录。
一件“惊险”的事情发生在1962年冬天。某日,隔壁失火,张家在紧急之下也像邻居那样将所有衣物从宅内抛出,其中当然有那两柜书籍,《辞海》也在其中。趁乱捞点便宜的人也总是有的,竟将这本《辞海》悄悄拿走。不过没等那人走远,这部篇幅浩瀚又早已远近闻名的《辞海》,就被几个邻居一眼认出,在他们的呵护下当时就物归原主了。
下过火海遭过小偷,如今,这本《辞海》成了张家难得的传阅两代的书籍。
上海——前四史和前四尺
自己买书是在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之后,那时候学生每个月有12元的助学金,张如元便会将省下的部分用来买书。后来,他随好友拜访好友居住在上海的岳父——著名戏剧家、同乡许思言先生。虽然当时那位先生已年近60岁,而张如元还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但两人见面之后竟成了忘年交。
彼时张如元开始从《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刊物上关注“本月新书”栏目。可惜很多书在温州的书店里并不能找到,于是,他就拜托许思言先生替他购置,然后定期邮寄过来。一次,他得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标点本出版,那时这些书印数一般都比较少,所以他迫不可待,就发电报给许先生。这四部书合称“前四史”,哪知邮电局发报员错译成“前四尺”。许先生看了“请代购前四尺”的电报后端详大半天,才回过神来。后来见面时,他还风趣幽默地要张如元谈谈“前四尺”的心得。寻书、读书总是需要交流,张如元同许思言的情谊也随之越来越深。
张如元觉得自己心思多,其实他关注的领域,书画也好,篆刻也罢,再加上古诗词、古文字的研究,说到底都是相辅相成的门类,在勤学之路上,他走得宽,也走得远。
如今的他看起书、报、杂志来,多少都会带点辩证的眼光,所以时不时会发现纰漏并标注出来,《资治通鉴》、前四史和他近年用力最多的《说文解字》,都不能“幸免于难”,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札记,有的还用不同颜色标记,可想而知,张先生于此是倾注了多大的精力。
网上——电子藏书20万
“书房藏书大概近万册,电子书就更多了,大约不少于20万种册。”不仅是勤学者,张如元还是个时髦的勤学者。
1993年,张如元自学电脑,渐渐熟练,他便在网上购买或下载了很多同美术、文史相关的书籍,单单拷贝存盘的就有好几大袋。其中有常见书籍的全套,也有市场上少见的,如近年所出的各种四库全书的未刊版等。有意思的是,张如元还在网上“以书易书”,比如,他手头上有某个优秀的古代名著电子文本,便“习惯性”地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了校注、修正,然后发帖到论坛上找人交换。结果,他用经自己修订的“善本”去换自己需要的其他电子文本。他不无得意地讲,他目前拥有的近千种高质量的word古典文史著作,主要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
从家门口的书籍借阅到托友异地买书,再到网络上易书……此次书房之行,似乎是随张如元先生在书间、往事里静静行走了一遭,只是最后行至何处呢?我想,是负笈于不曾止息的求索中吧。▲【本文转自:《温州网》(作者:温都记者 倪曲/文 杨蕾/摄)】
张如元先生简介
张如元,又名张弢,别署勤屩庐、中澹阁。1946年生于浙江温州。系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温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汉语大词典编委,曾任温州市书协副主席、东瓯印社社长等。擅长书画篆刻、特别擅大篆和行草,是诗词、古文字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对诗词、古文字学等有较深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汉字形音义演变大词典》、《玺印文综》、《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丛札》、《汉书人名索引疏误考辨》、《汉书三札》、《水经注标点错误举例》、《方介堪先生年表简编》、《永嘉鹤阳谢氏家集内编考实》等;近几年主要从事温州地方文化的研究,出版有《瓯海轶闻校笺》、《东瓯诗存校补》、《永嘉鹤阳谢氏家集考实》等。 1961年考入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国画班,随即师从陈成九、戴学正、方介堪等名师学习古典文学、书法篆刻和山水画。“文化大革命”间,由乡贤指点,攻研秦汉史与《说文》。 1977年由专家推荐抽调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工作,1982年调入温州师范学院。1989年后任教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一度任系主任。2003年至今,兼教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
更多资讯请登入集雅艺术论坛:http://www.jyyslt.com
温州人论坛:http://www.wzrlt.com
联系QQ:569555023
合作热线:13857723708
欢迎订阅集雅艺术论坛微信号:jyyslt13857723708
微信号:jyyslt13857723708
或:集雅艺术论坛
『文章仅供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时,你在他们的心里,就会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