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盈利模式“困境”解码:根源及破解之道


  

一、百度 “困境”

百度主盈利模式与Google应该完全一致,都是向门户网站提供后台网页搜索服务。但是,随着其发展,“困境”亦来源于此。

虽然在“搜索”领域,百度不仅打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其核心业务似乎亦成为王者。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搜搜、搜狗、有道、爱问等搜索引擎越来越繁茂,同时,电子商务业务推出辅助性专业搜索亦称为模式必须的功能之一。比如,阿里、腾讯、京东、易趣等,乃至信息网站的专业化“搜索”大量剥离了“搜索”业务的市场空间,百度以“搜索”为核心的主盈利模式的流量与利润随着发展必然被潮流所稀释。百度盈利模式不进行变革或再造,所预示的失败,似乎已然成为百度的宿命。

虽百度亦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为网民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各种深化的产品, 比如:以网络搜索为主的功能性搜索,以贴吧为主的社区搜索,针对各区域、行业所需的垂直搜索,Mp3搜索,以及门户频道、IM等,全面覆盖了中文网络世界所有的搜索需求等;同事,提供了百度文库、百度词条等知识性搜索工具服务。但是,除了侵权的威胁亦进随之而来。亦未能改变主盈广告价值衰减命运。

 

二、问题分析

问题在哪?我们对比下阿里巴巴即可理解百度的业务与组织稳定性的根源。在我看来阿里巴巴可能亦会遇到众多电商的挑战而陷落,但其业务结构及组织布局等的稳定性却远远高于百度(当然,亦不意味着其经营模式不会受挫)。

因为,阿里巴巴整个了更多的现实主体及其资源的参与,包括:众多的个人、参与者、组织、企业、机构等共同参与打造了其电子商务业务体系,其扩展的社会价值网络与众多参与者参与其中的业务及经营活动密切相关。而壁垒的打造,亦有此产生。则由这些参与其中的经营者所付出的成本、组织与业务、消费者与产品布局、营销渠道及客户群体关系共同构成,这种打造壁垒并不容易拆除。

它如具体的投资或股权利益一般,使阿里平台与众人的根本利益密切相连。就是说,即使信息技术与商业模式易于低成本模仿,但是,阿里的壁垒则并非仅仅以信息技术与盈利模式设置下壁垒,不易以信息领域虚拟(如民间所称“空手套白狼形式”)形式模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曾以大企业所具有的组织要素加以评价,并以“马歇尔冲突”侧面揭示其秘密。信息服务领域,往往好的盈利模式往往会在好的组织与业务模式规划设计下,形成先入为主的优势,但是,这个先入为主的优势如何成为壁垒则需要在平台的组织结构、模式、业务流程、营销渠道,以及合作利益、价值链与价值网络拓展方式等等各方面中寻找

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尹喜在《关尹子》中有句话: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所以,任何事物,需要集众人之利(而非“力”)才可获得长盛长青的基础。

任何信息技术领域以纯粹的虚拟经营形式寻求发展,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类似困境。比如Facebook已证明这一趋势,而谷歌搜索广告的优势也正在下降。即使在实业领域亦如英特尔的“摩尔定律”所证实的一样,企业18个月必须自主更新技术,而苹果、微软、IBM,以及爱立信、三星手机等都证实了这个规律。

那么,2000年后,以理论转化应用更新周期为1.5年的时间看,信息技术的虚拟经营则对于技术更新及盈利模式的模仿成本在会更低,盈利模式的作用效果周期则会更短。毕竟以信息化低成本技术在没有实业支撑的虚拟经营看,民间所言“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会以财富非均衡成长的速度推动众多人完成网络财富打造的梦想。上帝不会永远青睐一个人长久性的财富的轻易享有! 有的时候需要与大众的利益结合;有的时候需要能够永远提供给社会领先的知识产权;有的时候则需要信在一定阶段与具体的、有形的资产对接,或者通过对接实业主体共同打造了这个业务与市场壁垒。

 

三、破解路径

信息技术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知识产权的生产,那么,在经营到一定阶段必须整合群体共同利益在其中,它不仅包括参与者治理、投入、还包括传统企业模式中的组织、业务等活动。虚拟经济走向极限时,往往会受到整合形实业的召唤,虽然其体现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知识经济学家爱米顿在其《面向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认识的觉醒》一书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她的现代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整合合作利益,而不是竞争利益

其二,整合战略商业网络,而不是战略商业单位;

其三,整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而不是当前需求

其四,创新价值体系,而不是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