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建构


爱的建构
 
——幼儿自主成长的基石
 
 
 
摘要:爱心就是人心。爱,人之善性的灵魂;心,人之善行的根源。人的发展首先是观念的发展,这一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发展,情感的核心就是爱心。科学证明,人之发展的重点就是情商。特别是在人之智商大致都相当的情形下,情商越高,发展越发达。爱心在情商中占据重要位置。宽泛地讲,爱心涵盖父爱心、母爱心、师爱心、孝心、感恩心、责任心、同情心、奉献精神、求知心等等,这些是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家庭直至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组织、家庭和人的价值内涵。幼儿可被看做是一个空白硬盘,幼儿的“人生存储”就是建构爱心的过程。父母和幼教对幼儿的养育就是辅助幼儿建构爱心。社会教育在其中充当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爱的建构;社会教育;家教;幼教
 
一、爱心就是人心。
爱,人之善性的灵魂;心,人之善行的根源。
三岁看老。这是中国古语,说明人之发展的关键就在幼儿期。而人的发展首先是观念的发展,这一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发展,情感的核心就是爱心。
情商低难成事。这是科学事实,说明人之发展的重点就是情商。特别是在人之智商大致都相当的情形下,情商越高,发展越发达。
爱心在情商中占据重要位置。宽泛地讲,爱心涵盖父爱心、母爱心、师爱心、孝心、感恩心、责任心、同情心、奉献精神、求知心等等,这些是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家庭直至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组织、家庭和人的价值内涵。
幼儿可被看做是一个空白硬盘,幼儿的“人生存储”就是建构爱心的过程。父母和幼教对幼儿的养育就是辅助幼儿建构爱心。
爱是一种能力。爱力将支撑起一个人的一生。爱力就是一个人的生存力和发展力。而无爱、失爱、缺爱的人的一生将是残缺不完整的一生。
人的成长不是被动的,而一定是主动的。因此,对幼儿的家教与幼教只是帮助幼儿建构自身的成长,不过切勿拔苗助长,要按照幼儿自身的发展轨迹去实施爱心的教育。而成不成长完全在于幼儿自己,只是家教与幼教要为幼儿的自我成长建构一个完美的环境。
二、社会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
这里必须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教育(社教)对幼儿的极大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家庭中的长者,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坏,他们对子女严加管教,他们把家庭当作桥头堡,用以抵抗来自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没有一所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变坏,他们对学生奖罚分明,老师和家长把学校当成桥头堡,用以抵御来自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的冲击。
家庭和学校是桥头堡,社会就是连接桥头堡的长长的一段“桥面”。一个孩子或学生从家庭的桥头堡出来,面对的就是社会这个桥面,他不得不走过去,他不得不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感触一番。接着他走进了学校这个桥头堡,他受到正在进行的正规教育。接下来,他又不得不走出校园,面对社会这个桥面,他不得不走过去,他不得不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再想一想,再感触一番。
社会教育的桥面环境直接影响着他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思考。家庭和学校教育训导他要做个好孩子,可是在社会这个“桥面”上,他看到了各种坏的影子,听到了各种坏的声音,甚至亲身体感到坏的破坏力——被骂、被打、被恐吓等。她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家庭和学校对他施以正面的教育,但如果社会对他施以的是负面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是不是对冲了呢?家庭和学校辛辛苦苦的正面管教,被社会负面的“散教”一下子就摧垮了。学好难,学坏易。社会的“散教”从来都是令孩子父母和老师头痛和棘手的。网吧出现后,一个三好学生变成了差劲生。网上盛传一个笑话:一个差劲生自封总统,带着一帮差劲生课不上,尽到处溜达着玩,他们称自己为总统随从。这些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值得社会深思啊!
没有社会这个桥面的连接,家庭和学校这两座桥头堡对孩子的保护,显得非常无助和孤立。孩子“两点一线”式的未成年生活期长达多年,每每他们走过社会桥面的时候,由于桥面充斥“脏、乱、差”和“假、丑、恶”,孩子的心灵没有呼吸到纯洁的空气,一旦孩子抵抗力的强度降低,就有可能被感染上恶习,而令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终究是难以根除的,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能指望这个社会成为“真空”,那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好处,孩子总归要进入社会自己去闯荡,只有不断地带领走进社会,指导孩子直面黑暗,才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如多参加一些机构组织的反面教育活动,多讲一讲反面人物的事情等,可进行一点反面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正面的教育加强对反面事物的识别力和认知力。
社会对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桥头堡负有不可推卸的纯化桥面环境的责任,这只有靠全民和全社会的努力,靠我们的党和各种组织的正确领导,不断净化桥面环境,还孩子一条健康成长的大道。
    三、家教、幼教为幼儿言传身教,传递爱心价值。
一个幼儿越是多接触爱心,他越是能多认识到爱心的价值。
《中国梦想秀》近期播出的邓雪凤为自己的养父登上舞台实现她自己为养父治病的梦想的经历催人泪下。她刚生下来就被亲生父母抛弃,是她的养父养育了她,并把她培育成一名医学院的大学生。她的养父天生患有慢性支气管病,三十岁时已经不能从事过度的劳累,但他为了这个弃女直到60岁仍然还在继续奔波劳累,因为他还要照顾一个弱智的弟弟。邓雪凤天生丽质,人美心更美。因为惧怕失去养父,为了给养父治病,为了能天天看着养父,毅然从医学院退学回家日夜守候在养父的身边,为父亲洗脸洗脚,以尽孝道。她甚至说要嫁给养父,照顾他一辈子。在大学学习之余,她一直在做家教,挣钱为养父治病,意志坚强,坚持不懈。
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罕见和最为弥足珍贵的普世价值。邓雪凤耳濡目染了她养父给予她的言传身教,在她的心灵之底深深烙印了孝心、感恩心、责任心等爱心真迹,这也是她能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的成长基石。
所以,在家教方面,应该要求家长多教授幼儿爱心方面的知识,多带幼儿去接触、认识、了解和践行爱心之人、事与举,“不为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父母应该饱满深情地给幼儿多朗读爱心书籍,如《爱的教育》、《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多陪同孩子一起观看爱心教育方面的节目。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针对性地给男孩和女孩分别分享相对的爱心知识。我们的社会在很多地方都有捐助活动,家长应该每一次都让孩子自己去捐献一点零钱。如此,久而久之,必将养成幼儿具备一种爱之心与爱之举。同样重要的是,在孩子与孩子之间交往时,要关紧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溺爱,不要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即便是自己孩子没有错,也要让他学会同理心,让他学会做人是关键。否则,下次轮到他犯错误时,别人也不会对他客气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应该“己所欲,施于人”。父母的自身素质必须提高,而且必须有强烈的爱心意识。父母自身不能在孩子所见、所闻、所行的爱心情况时无视、忽视和无动于衷,而应该乘此良机强化孩子爱心的价值观。如和孩子一起去见、去闻、去行。
幼儿园方面要求幼教要充分利用幼儿群居的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从幼儿的为人、做人方面着手,为家长提供幼儿爱心养成方面宝贵的指导与参考信息。应该经常组织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献爱心的活动,如搞卫生,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小劳动,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不易与享受劳动的成果;助人为乐,让幼儿感受到爱心的强大力量,树立起幼儿的自爱、自立、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让孩子去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幼教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指导;家访,与家长一起为表扬孩子或是批评孩子而与孩子沟通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不是家长托付幼教看管自己孩子的地方,而是家长寄托无限期望的地方。一是因为很多家长没有时间,他们渴望幼教代自己教育孩子;二是因为可能是独生子女,孩子需要群居生活,而幼儿园是必选之地。因此,幼儿园、幼教担负着为家长教育好孩子的重大责任。
 
与爱心在一起的人,必将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这正如看名人与伟人的书一如与名人与为人在一起一样。
总之,美好而成功的爱的建构之于幼儿一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家庭父母责无旁贷的天责,也是幼教老师们无上崇高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全人类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