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大洪水与北纬42度大凹槽


 

史前大洪水与北纬42度大凹槽

 丁丁哥 2014/01/18

 

由于在北纬42度存在着东西走向的地表凹槽地形(红色箭头所指),只要黄河在拐弯向南进入山西的偏关县附近堰塞(图中的小红线段,万家寨水电站附近),就可以在此形成高程达980米以上的悬湖,而且堰积的黄河水可以通过这个巨型凹槽,直接冲到北京、华北北部、辽西,并一直冲到渤海,这个过程应该就是史前大洪水。

 



这场史前大洪水正好冲到了辽宁西部五千年前人口非常密集的红山文化遗址区,迫使这里的人类狂奔走避到了辽东,而由于洪水长时间完全切断了东北到中原的陆路通道,原来南下到红山是为了躲避大幅气候变冷的人类,到了辽东之后只能被迫渡过渤海而南下,这就是人类五千年文明史的开篇。

现在,由于北纬42度的凹槽地形横贯东西,可以从华北北部的顶端一直联通到西北,正被规划为将渤海的海水大量输到西北的自然通道,只不过史前大洪水是从凹槽中部往东流到渤海,而现在规划的海水输送,是从渤海一直往西流到西北。

形成史前大洪水的堰塞的时间大约发生在4600年之前,一直到大约一百年之后,由于封到河北保定的唐尧不堪忍受华北平原的水患之苦,他爬上山西太行山查看并成功的疏通黄河堰塞,这才解决了这一次的史前大洪水,洪水的字就是工程负责人共工造成的水,这是堰塞湖水和黄河水一起突然回归黄河原有河道的超级大水,这次洪水完全冲毁了黄河下游现在概念的中原,这是之后舜和禹继续治水的原因。

黄河晋陕大峡谷的百里画廊就疑似史前大洪水的证据,因为其明显是由超高水位的河水冲刷造成的,所以痕迹似乎远在正常河水水位的高程之上,这证明,黄河的水面曾在画廊上界的高度运行过,如果这个痕迹不是河道切割初期形成的,那就可能是半途发生过堰塞造成的。

红山文化遗址存在不合理的南界(图上的红线),也是此地域曾发生过史前大洪水的证据,没理由这么多人类由北往南却不肯走到更温暖的地方,而且关键的是,这个界限正好与史前大洪水可能的过水地域相重合,之前的红山研究始终有一个疑问:红山地域的人类后来到哪里去了,从图上这一条红线来看,应该多数都只能往东去了,这正好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相吻合,而这一切又与新历史观卫星考古所推论的,先夏的人类由辽西的朝阳市附近往东到大连一带,并在后来渡过渤海进入中原相吻合,丸山应该是在大连的瓦房店市至丹东一带,在上古时通,日语现在还是这样,而就是山东潍坊至泰山一带,先夏进入中原的地域之后,山东有好几个丸山 

不要以为史前大洪水只是西方人的故事,在中国华夏文明之始也有大洪水的故事,而且还有尧舜禹治水的故事,而由于中国的大洪水和治水是4600年以前的故事,西方的圣经却只有约2000年的历史,其中的大洪水故事跟中国的故事根本不能相比。

而且,由于现在已经有美国人陈凯斯最新的基因研究发现,西方白人的肤色基因,可能根本就是源自于黄种人,这个研究说在分析了全球各地居民的DNA序列差异性之后,研究发现一种被命名为A111T的突变,对浅色皮肤遗传表观具有决定意义,其存在于每位欧洲人基因中,同时也存在于中东、北非、东非和南印度地区居民,研究显示,该基因突变的所有现存实例都源自相同的一个祖先,这意味着白色人种是源自于黄色人种,而这可能就是大约4500年前先夏大迁徙进入南亚的人类,这样一来,史前大洪水就应该只是源自先夏的记忆。白人的体质特点在先夏的一些部族是有显示的,山东大汉的个大、个高、较白肤色、较大鼻子等,以及山东近邻的华东出姚明、刘翔、朱建华、孙阳等,这些应该就是来自先夏的同一族源,随先夏大迁徙到西南的彝族好像也有相关显示,而且彝族的先人约在4500年前的极早年代就已经进入了南亚,这些既可能是白人血缘之先,也是亲历史前大洪水并把传说带到西方的人类,依彝族史诗,其先祖是经历了21天的渡海,彝族一般都自称为,其很可能是坐竹筏渡海,竹筏既是方舟,渤海中间就有大、小竹山岛,当时可能只有龙王级的人物才是坐龙舟渡海,这些关联不久应该会有论定的可能。

补记一2014/01/27

在网上看到,古籍《孟子·滕文公下》有写: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其中的字是不流通的水之意,这段话实际上就是黄河堰塞,黄河在山西呈倒灌和横流之状的记录。(潘世东转载于新浪丁丁哥的家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