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就了观念的广泛传播,造就了思想的百花园。人们在这里不仅仅可以找到共鸣,更重要的是思路的启发和对生活观念的重塑。观念的生产与物质的生产相比显然是缓慢的,但是一旦产生将发挥深刻变革,不仅仅带动互联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推动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为什么要如此免费推出自己的思想呢?纯粹感性使然并不恰当,最为基本的也应该包含人们希望确立一种规范,它能够使得自己的利益(或简单的声名)得到最安 全的确保,没有人否认对自己利益认识最真切的是自己,而且人们懂得,一旦确立下来,即使为众人所用也不能如起始时那般见效。当然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自然存在合理的理由或者在部分群体中存在合理的理由。但是那些接受此观点的人未必真正能够在确保自身利益上有任何意义,因此能够淡化这层含义。
推而广之,人们在实现生活中,在个人所处的群体中极易发生上述情形,也能够获得更大几率使之得到推行,此中最为显见的理由便是大家都能由此获得收益,但隐含了收益的先后顺序以及效益递减的可能。不过如果人们意识到面临的此种局面,而由接受的原则提出改进的意见或者采取否定的态度。因为在可传播、可接受的群体范围内,并不存在必然的领导者,在此观念上,因为其新所以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过在此条件下,人们一旦接受下来,采取否定态度或改进意见都增加了风险,只有等到有新观念增加才会减少或者化解这种风险。观念的更新、增进才是确保个人利益的真正途径。
还有一种更为不妥的局面,即小群体适从的观念为其他小群体或者更大范围的群体接受,但是后者并不具备可以接受的条件,但是基于对利益的追求,在学习、效法的动机下便会采取前者中存在的观念。后者群体并非未通过平等的协调,但是人们未必认识到群体的界线,未必意识到自身利益的所在,更何况是在群体行为中去接受业已在前者群体中确认的观点呢。但是,一旦确定下来必定增加改进的风险,当然人们同样没有意识到收益的先后顺利和收益递减的可能。因此,群体中的观念必遵循基于经济行为确立的边界,但是任何社会都不会对群体做出合理的划分,但合理的程度有高低。
互联网产生的观念经过众人的辨识或可有更高的理性结论,但是缺乏天然合适的群体接受它从而减少了转化的可能性,或者彼此支持的人们在现实中并非可以获得确保自身利益的可能,再者此种观念接受人群的现实世界并非具有如上述所具备的一致性。此两者代表了两个方向,但人们希望在这两个方向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有生产便有消费,反之亦然。而这也同样掩盖了人们提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确保自身利益的可能。人们通过借鉴他人的观点衍伸出自己的观点,又希望借助他人的衍伸得到印证,此一反复的过程强化了此一规范,而自己对此了然于心,当然这里并非包含纯然博人一阅的观点。
从更具广泛、正面的意义上讲,人们也希望通过提出跨越群体意识的观点,促使某社会群体做出改变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利益。经济发展再平衡便是棘手的问题,其关键之一为提升具有消费潜力的人的消费能力,但基于群体意识的观点并不能达成此问题的解决方案,人们需要维护、确保自己的利益,在固执的矛盾双方确实是难解的问题。再则,并非群体内产生的观点,而且并非确保自身的利益,而是确保其他群体(人)的利益,推行何种观点都是存在风险的,彼此都有风险。中国的国企改革、华尔街的金融巨头问题都是如此,可悲的是诸如此类的群体内部少有更进的观点,收益的大小跟观念的多少成反比,即收益越大则其观点越少。当然,群体间的观点,如果也趋向于强化既定格局来寻求利益,比如向强势集团集中,自然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利益,使得各个群体在混淆边界的前提下都减少了出路。
传统媒体观点与互联网观点的影响基本一致,而且,如果以第三方的方式来发表表示正义的观点,并且如此之巨,真的能够为某一群体发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