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现代开发


2014-2-4初五:

 

    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王阳明。

  

    释义和剖析:格物。人本身独立于物体和自然之外。故欲了解事物自然之理,需要格物。格,大体有格子,格斗二意。一静,一动。物,物体,事物。一静一动。人于物,则有事。故动静恍惚之中,利害交错之时,真妄命机之间,玄暗静观之慢,琐碎收拾入门。且研磨实验物体而知性气之数,澄明而有心物反映之境,皆为以心格物。

   

    辩真伪、晓利害、体命情,故诚意袭袭盈至,达于致知,以善明身图存。格物而穷理,穷理而尽性,尽性而明心。心物及一,则精一功夫实至。若于危困疑陷之机,而智虑无遗漏,次第如一,瞬忽而发,不羁万物,入髓而至,则知行合一可致亦。

   

    格物,在中国,为心物交互精神。在西方,为物理实验精神与方式。两者参校,凸显魅力。阳明之术,起于格物不得,处困而养静,心外无物,心物合一,真校参化,若沈玉之极,是为知行合一。明心见性之纯功涵养。故近禅,又实力至事,故非禅。利根者,可一力而体精奇。钝根者,可参校而行,凡比日常学问,皆可获大益。

     

     王阳明以日常为涵养着力处,对此格物致知功夫,提出了“无事时存善”和“有事时省察”两种方法。前者是一种修养论。以内心修养的方法去体认天理和良知;后者是是一种察智论,强调在立身处世的一切领域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的要求去行事,去融会伦理道德。因此,他主张通过“静坐思虑”,在无事时将各种私欲逐渐地克服掉,使心恢复到如止水镜面、本体明的程度。何谓澄明?徐徐而静,缓之即明。所以“无事时存善”实际上指的是“反身以诚”的本体印证功夫,是“防于未萌之先”的内求本心的功夫。而“有事时省察”,则是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繁杂事务,去“实际处精一之功”,去体认、呵护良知。烦可验其真能。奇妙智慧可在里面如月船穿梭。 拓扑中如一,在如一中拓扑,拓扑奇换,伦理如常,体性如一,心学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