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沉静的心,方有澄明的理


  只有沉静的心,方有澄明的理

  对《“党制”红旗迎风飘扬》回复的回复之一

  欧阳君山

  

  一个人没有好的心态,看问题干事情都难以做到逻辑严密,而更容易陷入主观非理性。要做到逻辑严密,必须先调心。一切逻辑的定律都是为着防止心思陷于主观非理性,乃调心之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说得好:“你的思想就如同水,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常言道:“君子眼里有小人,小人眼里无君子。”一个人能自觉做到以君子之眼普视众生,庶几沉静矣。

  ——题记

  

  

  就注目礼理论冲击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问题,一位在某高校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博士对《“诺委会”应主动注目“注目礼”》作出回应,从技术上谈了四点看法:

  

  第一,参评诺奖要有其他学者给诺奖评委会推荐,这一点于你不利,因为注目礼理论目前还没有取得国内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同。第二,诺奖评委们一般关注那些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这一点于你特别不利,因为注目礼理论目前还没有进入英语世界,必须先翻译为英文。第三,获得诺奖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要经过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检验,这一点于你也不利,因为注目礼理论正式公开面世也就十来年。第四,获得诺奖的理论通常必须原创,只有这一点你基本符合。

  

  这当然都不错,也是注目礼理论必须做出也正在推进的工作,但某强调“诺委会”应主动注目致礼“注目礼”,首先是战略上的藐视。这也符合一注目礼概念本身的意思,根本不在于引人“注目”,而在于“礼”,即是不是经得起“注目”。君子务本,如不存在经得起“注目”的价值,再怎么引人“注目”,也是枉然,甚至走向反面,“引火烧身”。举目四顾,“过眼烟云”的人事,甚至“引火烧身”的事故,难道还少吗?

  

  但该朋友在谈完以上四点看法后,笔锋一转,论起了“人道主义”和“自由民主”,虽也提到“你的学术勇气与学术真诚着实令人佩服”,但“并非象你自己的宣称的那样彻底,至少你还不得不稍微迎合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某见信即感觉到,他的锋芒指向某在中共十八大后运用注目礼理论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篇论述——《“党制”红旗迎风飘扬——返本归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普世价值》。这得到了他后来一系列回复的证实,他认定某是在为中共“一元化”体制辩护。坦率讲,为谁辩护都未尝不可,他不也在为他心目中的普世价值辩护吗?要害在于他认定某的出发点就是要替中共及中华文化辩护。

  

  某不得不再次强调,注目礼理论只是利益逻辑的延伸和拓展,你说这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以“我”逻辑替代人性自利及个人主义,你说这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党制”论只是注目礼理论的一个具体运用,某没有为中共“一元化”体制作辩护的初心。更重要的是,“党制”论不只是颠覆了西方主流政治学及所谓“普世价值”,也对中共自身的正统说法构成颠覆,何辩护之有?整个注目礼理论及其应用,首先都是一个纯粹理论问题,没有任何的世俗动机,如果你还相信世上存有真诚的话——某也明确回复他:“在学术探讨中,咱们能不能纯粹一点?”

  

  该朋友也是一位老朋友,还在读经济学博士时就对某及注目礼理论有接触和了解,也高度认同注目礼,前些时间在美国访学时还特意给某发来短信,深切感慨人人需要注目礼,认为某对人性的体悟至少比他早十年。尽管他也像某一样高度强调逻辑严密性,但他在交流探讨中一直充斥着对某及注目礼理论的论断,几乎每交流一次,他都要对某及注目礼理论论断一次,从来就没想过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某及注目礼理论,更从来没掂量过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功力论断某及注目礼理论。某因为知道他及他掌握的学问是怎么一回事,从来都是引导他,从来不曾论断他,一哂而过,就像某通常回复网络上不知哪里蹦出的不知天多高地多厚者一样:“多了解,多思考,多交流,不急于论断哈!”某算是深切理解《马太福音》记载的耶稣一言:“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事实上,在与该朋友的交流中,在他肯定某对中华人格文化的“参悟很深”后,某给他有一个回复:“谬奖!叫你一声老弟,如果也像你老弟这样动辄论断,某早就放弃与老弟你的交流了哈。”

  

  尽管该朋友数学专业出身,其博士专业也属于数量经济学,而且一向标榜逻辑严密性,但鉴于他动辄论断,这一次更是给某祭出了“国师”甚至“宇宙真理”的帽子,某在交流中不得不郑重建议:先不急于探讨学问,还是谈一谈做人的心态吧!心态似乎不被认为是个逻辑问题,但实际上,心态构成逻辑至少是逻辑严密性的源头。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基本可以肯定,无论看问题,还是干事情,都难以做到逻辑严密,而更容易陷入主观非理性。要做到逻辑严密,必须先调心。甚至可以说,一切逻辑的定律都是为着防止心思陷于主观非理性,乃调心之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说得好:“你的思想就如同水,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只有沉静的心,方有澄明的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己度人。这怎么就错呢?从心理学或认识论的逻辑讲,人不都是在以己度人吗?但问题在于多数人往往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难以做到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由于时风不古,不少的人甚至自己一肚子坏水往别人身上泼,还洋洋得意,这就属于典型的不沉静。还是老百姓的话说得好:“君子眼里有小人,小人眼里无君子。”一个人能自觉做到以君子之眼普视众生,庶几沉静矣。

  

  在与该朋友多年的交流中,某一直感觉他存在坏水泼人的问题,他总以为某的逻辑性差,事实证明,逻辑不严密的正是他自己。这一次某没太讲客气,直接回敬他在逻辑上太“扯”,希望他能够调心,并发过去一篇旧文,该文写于2012年4月,当时“薄王事件”正沸沸扬扬,某基于不完全的信息作了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指出薄熙来的致命错误是最高决策层在对他作出政治定性前的主动权误用。这也不一定准确正确,但对于一个人如何在热闹场中冷静头脑、纯正心态或有裨益:

  

  

  “薄王事件”:没有阴谋的对弈

  

  无论什么关系的处理,一方面要洞悉其中的非理性甚至阴险,另一方面要难得糊涂,保持高度的信任,尽可能去理解和融合对方,这才是真正的英明和强大。阴谋论貌似强者的高调,实则弱者的自卑。一个人只有尽可能把坏人往好处想,才能够真正降服坏人。“薄王事件”没有阴谋,谁都没有阴谋,区别在于能不能替对方想,胜负决于心中有没有光!

  ——题记

  

  详细阅读《“薄王事件”:没有阴谋的对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