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海津:《纪念他们(8):您是那样地让我难忘——回忆老报人关振东》


  

纪念他们(8):

您是那样地让我难忘——回忆老报人关振东

口 钮海津

 

两个小时前,想起他了。

    去年,2009年6月30日9时32分,我敬重的前辈、老报人关振东逝世,享年81岁。此前,他的儿子关键则已逝世多年。

关振东、关键父子俩曾创办了闻名中国大陆的报纸《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儿子关键先于父亲关振东逝世,这在我们一群传媒人里,是一个很唏嘘的话题。

认识关振东,是因为卢昆(注)。

卢昆主持编辑《南方周末》头版时,是全体编辑中的第三号人物,因为我是他的头版一个栏目的撰稿人之一,所以在1985年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我没外出采访,卢昆总是邀请我参加他们每周六下午的编前会,于是我就认识了左方,进而认识了关振东,由此多次聆听关振东的总结发言而受益匪浅。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周末版的潮流。北方的《星期刊》、《南京周末》等相继出现。 1983年11月,《南方周末》筹备小组成立。这份报纸依托《南方日报》文艺部,由时任文艺部主任的关振东任主编,由文艺部副主任左方任副主编并主持日常编务。

当时的南方日报社还在现在东风东路的广东工业学院内,《南方周末》编辑部就在一间标准的长方形的两门教室里办公。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的,这让我仿佛置身于昔日的课堂。好几次,关振东在编前会后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让我以读者和作者的身份谈谈对刚才编前会的看法,然后他会做一个对刚才编前会的简要综述,这令我从中学到了作为采编领导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掌控。而我,当时只是一本杂志的小编辑而已,却在友报领导这边面对面地学到了主编知识。关振东,他是我在采编运筹的思路和能力上快速地得到提升的老师。

1985年底,我接到关振东的电话,他让我立即到豪贤路的广州市人大、政协的办公院里找他。我在大院一座楼高三层的唐楼里见到了刚上任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的关振东。原来,他将创办一本叫《共鸣》的月刊,希望我能做他的副总编辑。我很想做他的助手,这对于一个正式进入媒体组织才两年的记者编辑来说太有诱惑力和挑战性了。但我怯怯地、如实地告诉关振东——我目前的职业规划:作为《法制》杂志的记者编辑,我正在法律专业方面于律师学院在职深造;作为兼职律师,我正在利用全部业余时间备战全国首届律师资格统考。我说:当然,你要是说钮海津你一定要到《共鸣》杂志报到,那我就服从调令。关振东大笑:我不勉强你,你有职业规划,这很好,完成它!

《共鸣》杂志于1986年2月首发第一期。由于关振东的能量,这本杂志当年的发行量期期高升,最高时达到月发51万本,延续了他在《南方周末》时的辉煌。

后来的《南方周末》的主编左方认为,《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是打破了真理报的模式,而关振东为此打开了局面。这个说法我非常同意。

《南方周末》的第一任美编张向春说:那时候很崇拜他,觉得他很有才能关振东非常完美,学术让人很服,却又几乎和什么人都谈得来。这种感觉我也如是。

关振东在退休到广州文史馆后,已经73岁的他依然采编不止——他又创办了《文史纵横》杂志。

1996年我辞去体制内媒体职务,下海后忙于体制外媒体的生计,从未去过关振东的《文史纵横》办公地,我对他已久疏问候。

今天中午的聚会,一位投资媒体的老板问我:听说你的编辑们很敬佩你,因为你对他们讲过,你要一直做编辑做到老、做到九十岁一百岁、做到编不动了才罢休,你的这种动力从哪来的呀?他的话音刚落,我立即想到了关振东这个名字,关振东是我这种编到老的动力能量的输入者之一。嗯?这么巧,说您您就到。您啊,于我,从来不须提起,永远不会忘记。

明天,2010年6月30日,是您逝世一周年。

关振东先生,弟子在此有礼了!

2010-06-29

 

 

注:卢昆,《南方周末》第一代编辑,1984年至1993年在《南方周末》主持头版责编,曾任《南方周末》副主编,其后任《南方日报》的体育部副主任和文艺部副主任、《南方农村报》主编。

(15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