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托管恐非根治“看病贵”之妙方


      简单地讲,药房托管就是医院将药房的经营管理权承包给医药公司。医院按比例与托管方的利润分成,可以看做是收取“承包费”。据说,医药托管能降低患者药费,减少医疗报销额度,解决“看病贵”问题。乍一看,确乎如此。药企对药房进行托管,药企直接对医院供药,压缩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减少了价格加成,能降低药价。此外,由于医院和药房独立核算,医院在从药房采购药品时还要单独议价,也有助于降低药价。事实却未必如此简单。

首先,医院从药房采购药品的压价是有限的。医院一方面要压低药品采购价格获取自身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从药房的利润分成最大化。显然,这这二者有冲突的。如果医院压价过低,药房利润过少,利润分成最大化无法实现。如果不压低药品采购价格,医院自身的利润最大化无法实现。最终,医院必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力争在两部分利润最大化中间形成一个平衡点,以使整体利润最大化。在医院和药房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之前,不要奢求医院把药品采购价格降到最低。

其次,可能使低价低质药充斥药房。作为市场主体,药企托管药房的首要目的是逐利。因而,在医院药品采购价格约束下,药房必然首选利润率最高的药品供给。由于品牌药,价格透明,成本也透明,很难获取高利润,药房通常会选择名不见经传的药品供给,这些药价格不透明,成本也低廉,容易牟利,但也通常是低价低质。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会让“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机理自动发挥作用,让药房的低价低质药的占比增加。

再次,非托管药房的药企增加的公关成本会转移到药价中。药房的托管方不是万能的,不能生产所有药品,很多药品还需要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采购。如果说这些药品生产企业以前只是对医院的管理层和医生“公关”的话,那么在实行药房托管后还要加上对药房的“公关”。“多个神灵多桌供”,公关费用自然提升。这凭空多出来的公关费用,不会完全有药企自己消化,必然会程度不一地转移到药价上让患者承担。

最后,药房托管方对医生的公关成本可能也会转移到药价中。药房托管方能从托管中获利多少,还取决于医生的“开方金笔”。让医生在开方时“笔下生金”,药房托管方多少也要“孝敬”一点“润笔费”。这笔费用自然也会程度不一地转移到药价上。

也许从数字上看,药房托管让药费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这种费用下降是因药品质量的下降而产生的,那么下降还有何意义呢?如果药品质量下降的幅度大于药价下降的幅度,即药品的性价比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提高,那么这种“下降”还谈的上“下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