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1941年,可见70多年前汉阴城大户人家的穿着。第二排右带项圈小孩即是李家成。
长沙来汉阴一支李氏家族简介
陕南经过明末清初战乱的洗劫之后,兵燹平定,人去地空,广袤的山地逐渐回归到原始自然的荒芜中。为了避免土地撂荒,保证田赋收入,清顺治六年(1494年)四月,清廷正式颁布了《退荒令》,招徕各处流民,开垦荒田。康熙玄烨即位后,认真总结了自顺治以来垦荒令“行之二十余年无效”的原因,对《垦荒令》进行了修订,给移民垦荒者提供了优厚条件。清雍正四年(1726年),汉阴县令、山西洪洞籍进士王天树积极“招抚湖民耕垦田地”。到了清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陕西巡抚张楷奏请清廷批准,实施了低赋税的招垦六大政策,把陕南招徕客民移垦之事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这时,荒芜凋敝基础上恢复起来的湖北、湖南赋税却十分繁重,以地丁论赋役,民以田为累。赋税,湖北超过其他省,而湖南长沙又超过湖北,所以当时百姓有“楚赋甲天下,而长沙赋甲楚”之说。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该县民国撤并入长沙市)长乐乡太平里大槐树的李亨(字次元)等商议,让其儿子李时模与堂侄李时瑞等去陕南谋生。李时模、李时瑞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从长沙出发,徒步经湖北溯汉水进入陕南兴安州(安康),历经千辛万苦,又从兴安州溯月河来到汉阴,见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有川道和山间谷地,便决定不走了,留居下来。鉴于李时模有经商经验,又会染坊技艺,还会农耕,便选择在汉阴县城东南郊的余家河牛山庙附近(今县林场、苗圃之地)立业。李时瑞懂造船、会渔猎、能造田,便翻越凤凰山,来到汉阳镇石洞山下的汉江边立业。
李时模在牛山庙附近先是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农耕的收入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接着,将湖南带来的蓝靛栽培和加工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然后,迁入汉阴县城开起了染坊,将长沙先进的配染料着色、浆漂及平整等染坊操作技艺传来了汉阴。李家染坊后来传给了李启明、李世文及大门李忠厚、李孝普、李传泽、李传声等,三门李家武成了最后一代传人。李家染坊技艺超群,能染深蓝、浅蓝、月蓝等五种颜色,并久洗不褪色,顾客盈门,百年不衰,在汉阴独树一帜。
李时模的第三代长孙李训兴,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在汉阴城东门里大街先后创办起了汉阴第一家规模最大的典当铺和钱庄,有4间铺面,雇用店员10多人,自己还发行过当票和纸币,字号为“信义长”,骤使汉阴商业资本活跃起来,为封闭的汉阴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平添了资本主义萌芽。
李时模的第三代第八个孙子李训典,才学出众,书法超群,道光年间进京参加科举殿试,,被授予六品官承德郎,成为汉阴第一位在清皇帝身边供事的人员。因得罪了慈禧,光绪初年,被贬为汉中褒城训导乡钦大宾,清皇还铨授他孺学飞堂,主持汉中府所属辖地的秀才资格考试的审查。告老还乡回汉阴后,他受同在汉中地区做官的沈尹默之父亲沈祖颐的拜托,从1888年沈尹默五岁起,担任起了沈尹默的家塾启蒙老师,使沈尹默及其兄弟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文化熏陶,为培养和造就汉阴近代第一位哲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沈尹默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李时模第三代孙的第三个孙子李训发,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是汉阴首屈一指的名厨,被皇清例授乡饮耆宾。他带有48个徒弟,能做百席以上的大宴。他将湘菜与陕南菜相结合,研制出了白火石汆汤等百余种汉阴菜。他红案、白案样样在行,刀功、火功、烹饪都是高手,为汉阴留传下了近百种地方传统菜肴,为汉阴乃至陕南的饮食文化做出了贡献。
李时瑞落脚石洞山下的汉江边后,先是以捕鱼狩猎到汉阳集贸市场出售为生,后发现江北岸的黄泥坪(今鲤鱼村一、二组)不错,便迁居黄泥坪。他在黄泥坪开荒造田,修渠引水,花了近两代的时间,硬是将荒芜的黄泥坪修成了阡陌纵横、水渠交错的层层梯田。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李时瑞率儿孙们在汉江边办起了造船厂,把湘江先进的造船工艺传来了汉阴,成为了当时汉阴规模最大、沿江颇有影响的造船厂。后来,赵氏徒弟将造船技艺继承下来,一代传一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李氏在清光绪年间还出了两位不凡人物,在当时颇有影响。一位是李孝刚,文墨特别出众,进京参加科举殿试,本来应得状元功名,因清廷腐败,而被权势人走后门顶替,返汉后精神失常,得了精神分裂症。另一位是李孝德,个大体壮,力大无比,武功极好,进京考武状元,因胆小未能发挥好而失利。清廷挽留,他不愿为腐败的朝廷卖命,回乡在汉江边码头当起了一名搬运工,一人独担800斤桐油上船,在汉阴沿江传为佳话,被称为少见的大力士。
据考,李氏来汉阴先祖李时模、李时瑞系李耳(老子)85代孙,陇西太守李崇76代孙,唐高宗李渊46代孙,截止2014年,来汉阴已有272年,自启、世、训至忠、孝、传、家、远、诗、书派行辈繁衍了10代人。本李氏堂号为陇西堂,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同属陇西李,同根同脉。本李氏后代主要居住在汉阴县城关、汉阳、漩涡、双河口、平梁以及西安、渭南、汉中、石泉、宁陕等地,北京、广州、深圳、上海、青岛、昆明、新疆等地也有分布,还有在德国、美国、马来西亚、缅甸及香港定居者,他们中有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主任编辑、记者、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大公司经理、跨国公司商务代表、政府官员等,为汉阴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