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参加了网络营销协会主办的互联网营销大会,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收获,但是作为专注于中国企业品牌研究的,我们不提“BAT”,说一些不同的看法。
大数据猜不透人的“动机”
最近在不少场合听到关于“大数据”的高论。讲师说的神乎其神,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一批新型互联网营销公司,更是以“大数据时代”为卖点推销自己的服务。大数据确实会对商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网友每次登陆网站都会留下信息,浏览了哪些产品,购买了哪些产品,能承受的心理价位是多少,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什么需要,等等。现在一些大的电商,如京东、天猫,正在收集消费者的这些信息。长期的数据积累加上智能分析,确实使得其广告推销有一定的针对性。
不过,要说大数据能准确预测未来消费趋势,掌控大众的消费行为,这就不现实了。古往今来,那么多睿智的科学家、哲学家都不能预测未来。计算机智能就能预测吗?显然不可能。
即便电商能够根据已有的片面数据准确预测一部分的消费趋势,预测人的消费情况,也未必能完全掌控人的消费行为。比如,京东后台数据发现某人买了三次纸尿裤,判断家中必定有婴儿,然后用广告页面推销婴儿用品。问题是消费者看了广告一定会买吗?如果买,一定会买推送的品牌吗?甚至一定会从京东买吗?这值得我们思考。
所以,与其关注大数据,不如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企业的账本才真真切切地反映企业经营质量。大数据无法判断动机,无法准确预测消费趋势,也无法掌控人的消费行为。如果说,随着科技进步,早晚有一天大数据能够实现这些。那就先等它实现了再说吧!企业要的是当下就能产生实效的东西。
“免费”具有巨大的侵略性
不久前马化腾曾公开说:如果微信在别人手里,腾讯可能面临一场灾难。微信也让马云感到了切实的威胁。马云十年前曾说:淘宝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今天他已确信,微信就是淘宝最大的威胁。微信的威胁究竟在哪里呢?为追本溯源,我们不妨从源头说起。
与QQ一样,微信也是一个很普通的社交软件。最初也找不到盈利模式,只投入没产出。但随着用户的迅速增加,腾讯终于看清楚:这个看似“免费”的社交工具,将和QQ一样,成为腾讯最大的杀手锏。首先是微信一战完胜新浪微博,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工具。然后,腾讯将门户新闻、游戏和网购都收纳进来。如今,微信虎视眈眈地望着手机客户端,无论出现任何最火的软件,微信都可能把你吃掉——只要微信模仿你,并挂在微信平台上,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你一定会输。所以摆在你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被收编,要么死。
互联网行业通过免费致胜的例子还有很多:淘宝凭借免费击败易趣,360凭借免费打败瑞星、卡巴斯基,安卓凭借免费战胜微软等,这些都是凭借“免费”武器,最终一统天下。“免费”在本质上是“先苦后甜”的商业思维,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不过一旦找对了免费的“命门”,可能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就会开始。
我们团队做过两个月的行业摸底调研,发现目前关于茶行业还没有很成功的门户网站,这是个机会,是有实力的茶企业应该做的,但开始一定要免费,而且要做好投入两年的准备。如果网站做起来,企业就能执产业之牛耳。但没有人响应,理由很简单:做就是为了挣钱,免费为人民服务的事谁干?其实,当前的茶门户网站之所以半吊子,就是因为不想投入,只想产出。未来谁抢先做出一个有影响力的茶叶门户和专业茶商城,一个时代性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此外,在营销策划中也有很多用“免费”支点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篇幅关系就不举例了。总之企业对“免费”这一利器,不可不察。
互联网时代做品牌,“两手创新”拳要硬
今天做品牌明显要比过去难了。90年代在央视打广告就能红一个品牌,在报纸上想方设法做公关也能成就一个品牌。但现在看电视的越来越少,电视台却越来越多,报纸生存艰难,网络媒体又过于分散。想做品牌,难度系数比过去要高了。
难不等于没有机会。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要想做好品牌,需要有“两手创新”。
一是产品和渠道创新。比如说茶饮料行业,现在的年轻人喝茶的比较少,怎么能让年轻人喝茶,这就需要产品创新。立顿的茶包装都是茶叶末,因为方便快捷,照样得到市场欢迎。渠道创新,就是要用共同合作的办法,充分调动终端积极性,到一个地方,就打透一个地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用做快消品的方式做茶产品。
二是公关创新。营销最终本质还是要拉动消费,拉动消费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就是在他头脑中扎根。先占领脑袋,再占领口袋。怎么扎根,那就要公关创新。第一是你的内容要具有很大的可读性,读者觉得有价值,喜欢看,而且愿意与朋友分享;第二是要整合最适合你的资源,能不能跟媒体结合;第三是要做体验营销和原生营销,体验过了,自然终生难忘。消费者都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不喜欢刻意的广告和植入性的新闻。
最后,用不了几年,“90后”年轻人登上了时代的舞台,相对于其他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在他们生命里最具有互联网思维。引用一句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终归到底会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