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国 格林威治
“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
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 陈端坤
2014年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先生诞辰160周年,同时也是他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35周年。11月13日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海军将领议事厅举行 “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 国际学术研讨会。
到会的有中、英、美、韩等国学者二十多人,学术交流取得主要成果:
一、借助格林威治基金会(Greenwich Foundation)提供的皇家海军学院 ( Royal Naval College ) 旧址为国际交流的平台,推动嚴復学术文化国际交流,有利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扩大。
清华大学王宪明教授在会议之前两个月就预言:“很高兴英国方面能够有团体出面组织这样的学术活动,这确实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早就应该有的一项活动,必将会对严复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二、宣传嚴復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突出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以及嚴復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有力推动;让“向西方取经”回国的嚴復重新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嚴復的传播“西学”来认识中国文明的现代发展。
苏中立、林怡、涂光久等中国学者,从中国嚴復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嚴復思想的历史定位,指出嚴復由“西学第一者”“译界泰斗”的“学术先行者”,到“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先行者”,他的历史地位应是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样重要的。嚴復对涉及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的深层思考,至今依然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正确方向,值得当下中国各界深思和力行。
韩国学者严英旭通过比较严复与鲁迅,也指出嚴復研究在“如何面对西洋文化的冲击以及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等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问题上,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三、在严复和他的同学们130多年前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寻踪觅迹,探索历史,推想、理解嚴復和帝国留学生们思想性格形成的轨迹。
“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各怀奋发努力,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虽七万里长途,均皆踊跃就道。”
这是《船政奏议》对他们当时思想行为的真实的描述。今天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校园里,按照郭嵩焘大使的日记里的详细记述,我们似乎正与严复、方伯谦一起,陪同郭嵩焘大使,踩着他们百三十多年前留下的足迹,在参观校园。此时,对上面这一段记述,不能不油然而生异样清晰的感动和理解。连那一块野外实习挖战壕的地方,似乎都看到和体验到了。
一百三十五年前皇家海军学院师生合影的地方。可与下文历史照片对照
四、举办“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
配合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中英两国部分学者在天津《嚴復与北洋水师学堂纪念馆》和《福州船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制作《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图版(中英双语简缩版),在13日晚上举行开幕仪式。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格林威治基金会主席托尼·黑尔斯(Tony Hales)出席并致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周政参赞,英国旅游局局长克里斯托弗·罗德里格斯(Christopher Rodrigues)等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刘晓明大使讲话见15日各大新闻报道)
该展版将在著名的皇家海军学院彩绘大厅展览至明年一月(嚴復161周年诞辰)。(该展览中文版纸质册页已当场分发给全体参会学者和部分媒体记者,11月28日分发天津《嚴復与强军梦》研讨会参会学者)
格林威治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皇家海军学院是世界文化遗产。《嚴復,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得到格林威治基金会的重视和支持,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嚴復船政六英杰的名字将随着每年几百万游客的来去而传遍全球。
五、关于严复等留学生史料的探讨和学术争议。
格林威治大学海事研究所赵明华所长和博士研究生廖一帆提出,关于严复等留学生史料,中英双方的记录和解释不尽一致。根据英方研究者的解释,严复等当年在皇家海军学院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学院待遇有差,学业成绩不都是那么好。
陈端坤根据中国学者掌握的同样的英文史料(嚴孝潜《嚴復在英国三年的留学生涯》),质疑英方研究者的解释,认为皇家海军学院全体师生合影的照片中,中国六名留学生有坐在前排正中的严宗光,有穿插在师生之间的其余五人,他们神态自若,亲密无间,师生同学之间看不出有何等级差别。又据英方提供的入学考试成绩表,依次正是严宗光、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葉祖珪、萨镇冰等六人在前,成绩优秀,入学海军学院学习,其余五人成绩落后,没有入学就被派到军舰上去实习。
入学考试成绩表,依次是严宗光、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葉祖珪、萨镇冰
为严宗光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期满,驻英大使 曾纪泽致英国外交部的照会
嚴復等毕业于皇家海军学院的船政六英杰,后来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英方学者,能够利用英国有利的研究条件,挖掘更多更准确的史料,把嚴復研究引向深入。
六、关于严复、伊藤博文留学英国的史料运用与现实的意义。
在研讨会最后,陈端坤急切提出嚴復研究国际化的现实意义问题。
陈端坤认为,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发现历史,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让后人正确认识、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人物是历史真实的存在,正直的史学家要为人类历史的进步而研究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以史为镜,秉笔直书,给历史人物以应有的地位。
但是由于人们的眼光不同,趣味不同,目的不同,民族感情、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不同,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难免不同,必然就会做出不同的解读。
学术争议是难免的,正常的。但是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毕竟还是存在为私还是为公,为个人名利或小集团甚至狭隘民族主义的利益还是为历史文明发扬、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分野。
会上,陈端坤向英国学者查询证实五月初在网络上看到的消息:
在伦敦大学学院,树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首批日本留学生——伊藤博文等五人。
长期以来,流传着严复与伊藤博文在英国海军学院是同学的故事。说严复的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伊藤博文,可是甲午海战中被日本同学打败了!
一九九三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福岛大学手代木有儿先生告诉我们:严复一八七七到八〇年在英国留学,伊藤博文是一八六四年到英国,根本没有可能跟嚴復同学。
日本史权威著作《伊藤博文传》确证伊藤博文他们“长州五杰”是l864年l月到达英国,他们是想去英国学习海军的。但由于他们的英语都很差,不能进入任何学校学习,只好通过友人介绍寄宿在伦敦大学化学教授家补习英文,当年6月,伊藤就匆匆离开英国赶回日本了。
为什么日本的某些人总要捏造历史?就在今年五月一日,安倍在伦敦市欢迎晚餐会上的演讲“重新定义日英关系”一开头就说:
“今天,我访问了伦敦大学,在校园一角矗立的纪念碑前,少时静立。那座纪念碑是为缅怀被后人称颂为“长州五杰”的五个年轻武士而建立的。正巧150年前,这五个年轻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了伦敦,就在这里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努力学习。”
且不说“年轻武士”对日本有多大的功劳。一个日本内阁总理在英国的土地上,大谈他们树立的“年轻武士”的纪念碑,公然公开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成性的日本武士,真不知道什么是廉耻!
其实,对日本侵略的历史,他哪一件他不歪曲、不否认、不篡改!
关于这个纪念碑的信息,深深地刺伤我的中国心。
我们船政六英杰,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嚴復,在他们毕业的校园里,没有纪念碑,很少人知道嚴復他们一百三十五年前在这里奋发努力过,后来为中国、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此次学术活动存在不少缺憾:
筹备工作做的不够,没有充分发动英国和欧美的专家学者;主办方组织能力、经济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却急于事功;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到学术资料的挖掘和研究上,没有认真组织好论文征集和汇编,没有约请媒体采访报道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文化考察安排不到位,例如跟嚴復研究关系十分紧密的中国驻英大使馆,伦敦市法院等,也没有安排参观考察等等。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马尾罗星塔(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