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舌头》: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坟


                                            

 

   “艺”不是谁都敢谈、更不是谁都能谈的。多年前,偶得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厚厚一本,给人以丰富厚重之感。耗费近两月时间,断断续续,遂读完。《谈艺录》为钱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其涵盖甚广,是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读后顿觉钱先生的渊博与睿智,不愧为中国现代最有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读者,此书颇为深奥学术,没有一定的功底很难理解,故当时的我也只是读懂些皮毛。

   最近有幸拜读了齐天大老师的《爸爸的舌头——天大谈艺录》,又是另外一番趣味。虽同是谈艺录,但这本明显更为生动有趣,更接地气,读起来也更畅快。正如同作者所说:“‘谈艺’的书是非常难写的。我当年想用浅薄之笔力,和吾师钱钟书之《谈艺录》叫板,我叫的法子,不是拼读书之功力,而是往书堆子中间掺进生活,让生活的鲜活的‘臭气’渗透进书之墨香,因为只有那么做,才能制成‘味道好极了’的‘臭豆腐’,那样好书才是好书。骨子中我认为‘艺’必须是‘活’的,是接地的,咋接地,咋活?无非——生、活也!”

    《爸爸的舌头——天大谈艺录》是一本关于语言文学和艺术哲学的随笔。正因了想把“艺”写“活”的小心思,本应充满学术性与高深冷艳气质的作品被齐天大老师勾勒的轻快而随意。他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讨论的内容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全书由近百个短篇的随笔构成,采用了作者刻意追求的“天马行空”的写作风格,围绕着语言、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哲学、诗歌、生活趣事等话题进行了虽然看似漫无边际却精确深邃的“漫谈”。好似在与读者闲聊,但淡淡的对话中又包含着老师对文学、人生、语言、生活等的独到见解。

   笔者是资深文艺女青年一枚,对文学类随笔更感兴趣,书中《“孟子”的气》《王蒙活说<红楼梦>》《千奇百怪的作家们》《杨绛<洗澡>对我的启发和诱惑》等深得我心,反复拜读。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也十分有趣,慧心独具。

   书虽是一座纸做的坟,但纸的前身是木头,是树。树也是有魂的——绿色之魂,生命之魂。绿的生命之魂转换为纸,并藏在纸中,与人的灵魂在翻阅的过程中接轨,于是,书就活了,书就有灵气有智慧了。“书坟”里热热闹闹开着Party的,虽尽是或屈死或哭死或没得好死的——十二钗们的孤魂,却总比十二钗白活白死白爱白哭白风流白风雅了一回,而没被雪芹用书埋葬掉,而没留于传播人间的故事之中,而没留于后人的长吁短叹和切切思念——要好得多,要值得多,要无憾得多!

   因此说,十二钗们没白活一回,没白爱一回,因为她们是幸运的,因为她们之死魂灵,被雪芹之笔、被雪芹用他那千古才得一支的——奇笔神笔不可再得之笔,高葬于《石头记》——那座优越于任何一座皇陵的——坟中,供千秋万世膜拜着,惊讶着,惊叹着,唏嘘着,哭着,痛哭着,笑着,大笑着……欢颂着。

   我们,欢颂着那高坟之伟岸;

   我们,为人类仅有的一部千古奇书、为书中之奇魂而——挥泪感谢上苍。

 

   齐天大老师曾作为大陆作家被邀请参加“隽文不朽——澳门第一届文学节”,已出版作品很多,如《妈妈的舌头——我学习语言的心得》《美国总统牌马桶》《四十而大惑》《自由之家逸事》《走进围城》《谁出卖的西湖》《雕刻不朽时光》等。他本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故而多是文学作品。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趣味与哲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但我相信内涵不只是这些。我将会继续读下去,因为那里仍有很多精彩值得我去发现。

《爸爸的舌头—天大谈艺录》 齐天大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47月第一版 定价: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