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买一套房,再送您一套房子的等额存款的事情有可能出现吗?其有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吗?不仅有,而且还必将将成为一种经济趋势,经济一种潮流,因为其确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原理。而要想把这个问题阐释清楚,需要首先搞清楚经济社会为什么会发展到了“购物送等额存款”的地步。
首先,大家需要搞清楚,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再也没有一种商品永远、始终处于一种畅销状态的状态,表现为一旦出现某一个所谓的畅销产品,其很快就会被人效法。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生产已经变成了一种生产简单的程序的复制,且不用投入很多的资本就能够做到、实现的事情。这就好像在某一家饭店吃过一种美味佳肴,别的饭店很快就能复制出来的道理一样——除非你不把它摆到桌面上,否则你就难逃被复制的命运。
其次,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已发展到再也没有一种商品永远、始终处于一种畅销状态的状态,这也就决定了、造成了生产过剩已经成为且必然成为一种经济趋势或经济常态的事实,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人类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其经济社会需求,表现为100%的人的生活和非生活必须品只用10%的人就能完成,且基本上不存在质量问题,因为它们都是由“流水线”来完成,其差异很小。
于是,一种经济学现象便出现了,那就是那剩余的90%的人该干什么?是啊,那剩余的90%的人该干什么?可以肯定,只能从事为这10%的生产者提供服务的工作——所谓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可惜的是,那用不了的剩下的90%的人只能用20%,剩下的那70%的人该怎么办?亦可以肯定地说,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谁都解决不了再剩下的那70%的人的就业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国家的就业几乎难倒了所有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的一个原因,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势必会把大量的劳动力给解放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剩余劳动力也就越多——就业与岗位成正比,而与科技进步成反比。
亦于是,一个更为严重的经济学现象产生了出来,那就是各种资本的资源化。
什么叫资本资源化?简单地说就是曾经的资本不再有资本性而变成了一种又一种的经济社会资源的过程。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增值与可持续增值,当一种资本失去了可持续增值的性质时,它还是资本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不再可持续增值的曾经的资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经济社会资源也。而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曾经的货币资本存在银行里所获得的利息低于其存款时期的物价增长水平——不是赚了钱而是赔了钱。这种现象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普遍存在。由笔者首先发现并提出的下一种经济社会制度叫“资源主义”的根据也就在这里。这时因为,世界上原本是没有所谓资本的,资本无疑源于商品生产与销售并能够获利的这一行为。商品生产了出来如果销售不出去呢?毫无疑问,它就只好再回归到剩余产品这种资源的层次上。
各种经济社会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无不因此而产生。
又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如何解除上述各种经济社会危机的问题便摆在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的面前。又可以肯定,如果不能变革现有的社会分配制度的话,上述问题均不可能得到缓解,也就不要说从根本上“解决”了;亦可以肯定,要想改变上述矛盾必须得从改革固有的分配制度上入手。事实证明,每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进步或越升都是从分配制度的变革开始的。元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如此,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如此,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亦如此;难道,资本主义向后资本主义或者说向资源主义社会的发展就不如此了吗?
诚然,没一次转化或发展都很难,因为任何一位统治阶级不是万不得已都不会自己改变,到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资本家也不会去做分钱给消费者而后再让消费者去购买自己产品的赔钱的买卖,而这种做法也显然不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那么,我们的政治家们能做吗?能做,但由于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人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自然也就失去了做成这件事情的能力。比如曾经的美国、台湾、香港的领导人就曾经干过给他们的人民“发红包”的事情,但均不可持续。为此,笔者还曾经发表过“给人民发‘红包将’将成为一种常态”的理论文章,可惜是,他们均没有这种政治魄力与胆识,因为他们认为“发红包”可能会失去竞争力,把人民变成“花花公子”。
除了“发红包”是否就再也没有别的可以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了呢?当然有,而它不是别的,正是本文的大标题上所讲的——《花钱送等额存款的经济学原理》。简单地说就是你买我的产品若干年后我送给你购物款。
什么叫“你买我的产品后若干年后我送你购物款”?如果这样做了,资本家或销售商们不就干起了“赔本赚吆喝”的勾当?否。这时因为,其“销售价格”远远大于其“销售成本”者也。
大家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购买到消费者手里的商品都在其所谓的“生产成本”的200%以上,即一套房子的“生产成本”不到其“销售价格”的50%,其它产品有的还不到其“生产成本”的30%。当然,各地的各个开发商的具体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但大体上不外乎上述比例——虽然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巨额利润被国家或地方政府拿去,但依然存在上述比例。这是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其材料人工成本只有每平米2千元,而其售价价格已经达到了2万至5万元,甚至更多。诚然,这也就为“购房送等额存在”的销售创造了条件。
或许有人会问,就算某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为2千元而其售价为2万元,其又怎么能做到“买商品送等额存款”呢?道理很简单,其实,只要他们将一定比例的房款或商品的价款做为投入,或他们能收到较为高额的利息就可以了——比如他们拿出销售价格的50%用于投入或贷款,十年后就能收回100%的房款。这样一来,通过金融或投入的杠杆,他们便完成一次非常漂亮的经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