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居:当代诗人数量超唐朝水平超宋元明清


 

[摘编] 王子居认为:“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在诗人的数量上远超大唐帝国,同时写诗的水平至少也超越了宋元明清,以前我在论坛里看到过一些作者的诗作,我认为是可以与盛唐的佳作比一比的,另外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也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诗人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们很值得钦佩,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大时代,我们的诗歌有可能超越唐朝。只不过如果我们缺少一个系统的整理,缺少宣传和推广,这些诗有可能埋没,这个时代的诗人本来应该很辉煌。”

 

记者:我看到你的一个简介:“王子居,生于山东海曲农家,童年即劳农事,十岁左右始写古诗,十四岁时见规模,十六岁时开始研读诸子百家、易经等国学。……”你当时是怎样喜欢上古诗和国学的?

王子居:小学的时候,我父亲有一个书柜,我经常偷书看,我记得那时候我喜欢读《封神演义》、《三言二拍》,里面有不少古诗词。我记得特清楚的是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在院子里晒粮食,那时候读评书《月唐演义》,里面有李白的故事,也有他写的《将近酒》等几首诗,我就在院子里大声地读,那时候我们玩的扑克上也有古诗人,我记得正令是李白,副令是杜甫,有李清照,有朱淑真,我对其中文天祥和朱淑真的诗记忆非常清晰。就是受文天祥的正气歌的影响,我那时候开始写了一两首诗吧,当然那时候就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觉得诗人能上扑克挺拉风,自己也要写一写。

    我的大伯父也有一柜书,里面有不少古代经典,我对国学的兴趣应该是从那儿来的。高中的时候我就喜欢《易经》和《黄帝内经》了。

初三的时候有一个导火索一样的事情,我的英语老师有一次讲课时把书放在我桌子上,上面有一首诗,我一下子就被激发了,于是创作了一首《鸟鸣志》:青鸟宿深林,举翼向阳晨。只鸣云汉志,何关寂寞心。但我后来记不清英语老师那首诗的内容了。可能是上大学的时候,我高中同学送我两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我才重新见到了这首张文姬的作品: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起,非无云汉心。

有了这一首诗后,我写诗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从初三到高一,两年差不多得写了一千多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写诗上了。

所以我觉得写诗可能真是一种因缘,我跟这些诗人们有缘。

 

记者:你最好的诗是律诗还是……?你对自己最满意的诗是哪首?还记得当时的写作情境吗?

王子居: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应该算四言和五言的咏怀。四言诗唐人运用得不好,没写出水准来,所以我对四言比较满意。五言的咏怀可能写出了我自己的感觉,咏怀,顾名思义是写自己的感受的,可能没受到唐律诗的影响,比较放得开,写出了自己,跟唐诗不是一种,所以我比较中意自己的五古。

最满意的诗可能是在大学写的咏怀和七律,那时候写作技巧刚刚成熟一点,还特别有感觉,青春年少吧,而且那时候对诗有一种献祭的情怀,这些都是现在所没有的,现在写不出来那种天然的感觉。那时候是像自己多些,现在是像别人多些。

至于哪首诗最满意,可能是一首《咏怀》吧。《咏怀》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是在大一下半年的时候,已经穿衬衫,差不多是六月,下雨天,我就是在教室、图书馆、路上、卧室不停地想,这首诗应该是构思了不短的时间,可能是我写得最累的一首诗吧。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这首诗写得非常累,而且它的结尾两句是我在高中时写的残句。恰好适合做它的结尾。

 

记者:到目前为止一共写了多少诗?现在还在写吗?

王子居:记不清楚这个数量,大学前的诗作因为受到批评,自己不满意,都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来的应该一两百的样子吧。现在很少写了,如果我不读唐诗不写诗评,我基本很少会有写诗的冲动。但有时候它自己会出来,比如走在地铁里,常常会有诗忽然从脑海里钻出来。

 

记者:为什么不出自己的诗集?

王子居:一来出个诗集不容易,要花钱的,年轻的时候你想都别想,二来对出诗集我已失去了兴趣,这就好比你追一个你很喜欢的姑娘,可她一直很讨厌你,然后她结婚、生子,甚至她都有孙子了,而你还单身,你会是什么感觉呢?我对自己出一个诗集就是这种感觉,那种激情不再物是人非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感觉。可以有很多形容词来形容这种感觉,总结一下可能就是对出自己的诗集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出不出都已无所谓。

 

记者:如何评价你自己的古体诗?

王子居:我以前的时候还是很在意对自己诗的评价的,差距的存在会让我更刻苦一些,我也会自己对自己的诗有一个大体的评价,不过现在看开了,写诗就是娱乐自己,只要自己得到了心灵层面的满足,就一切OK了。当然我不能糊弄读者们,我几乎只学盛唐诗的,论坛里偶尔有人说我的诗像唐诗,确实是这样,写得像李白王维一样是我曾经的目标,现在而言只是一个愿望,比较像唐诗就是我对自己诗的评价。至于我的诗有没有写出自己的天地来,可能只有后人才能准确地评价。

 

记者:当代写古体诗的人还多吗?写得比较到位的有哪些人?

王子居:我觉得现在有很多人写古体诗写得很好,比如习近平主席,我们有幸在新闻中看到他写的词。还有马凯副总理的诗也曾见诸新闻,还有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之后,北大有十个教授写诗称赞,给人的感觉好像北大一夜之间冒出来那么多诗人。其他像天涯、新浪的诗歌论坛里,诗人也是非常多的,有些人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在诗人的数量上远超大唐帝国,同时写诗的水平至少也超越了宋元明清,以前我在论坛里看到过一些作者的诗作,我认为是可以与盛唐的佳作比一比的,另外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也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诗人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们很值得钦佩,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大时代,我们的诗歌有可能超越唐朝。只不过如果我们缺少一个系统的整理,缺少宣传和推广,这些诗有可能埋没,这个时代的诗人本来应该很辉煌。

 

记者:我听说你24岁后就不写诗了,是写不下去了吗?但在我看来,你还是放不下诗。因为你又出版了《发现唐诗之美》《那情那人那诗》,不写诗了,改成评论唐诗了,还是割舍不下?

王子居:那时候不写诗是因为写诗很痛苦,至少是荒废了学业,没上更好的大学,工作之后也不顺利,更直接的是那时候亲戚帮我介绍了一个诗人认识,他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建议我痛改前非,好好生活,令我下决心不再写诗。

王维有一首诗: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馀习,偶被时人知。我觉得可能是因缘不断吧,或者说曾经的梦想其实并未消逝,尤其是我对唐诗的一些见解,与很多人的见解并不一样,有必要让大家知道,噢,唐诗原来是这样的,当有能力出版自己的作品时,还是舍不得它蒙尘的。

 

记者:评古典诗词的名家那么多,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还有于丹等。为什么还要写《发现唐诗之美》《那情那人那诗》?你的书与他们的有什么不同?

    王子居:《那情那人那诗》是一个小小的随笔,《发现唐诗之美》则复杂了一些,体例也比较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主要是讲词的,他提出了境界说,而在《发现唐诗之美》里,我说唐诗的最主要特征是气韵、气象和意象,然后又包括境界、意境等其它许多的概念,唐诗不是两个字能概括的。叶嘉莹老师的学识素养很高,诗写得也很好,是少见的知识女性,于丹的诗评写得也非常美,非常感性,有一种女性的美和心灵的感悟在里面,他们论诗往往尺幅千里,涵盖古今中外,人情物性,功夫在诗外,《发现唐诗之美》可能跟《人间词话》更类似一些,但又不同,篇幅上要大很多,讲的东西也更多,而且不只是评析,更主要的是讲诗本身,诗是如何写出来的,讲一些写作的经验。这也许是最大的不同吧。

他们几个都是家教、师从非常好的评论家,属于学院派,中规中矩,而我属于乡野派,可能更放得开,更敢想敢说吧。所以《发现唐诗之美》中有很多跟前人不同的理念,甚至对诗的分类也与大多数人不同。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著作出版?能否让读者先睹为快?

王子居:手里的书是有几部,但具体什么时间出来很难说,有些我不太满意的,像《大树下的思考》虽然已在2008年写成,但可能还会慢慢思考一段时间并好好修改。其他像《大自然的启迪》《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时间慢慢沉淀,《发现唐诗之美》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写,这个时间恐怕会比较长,可能三五年或者超过十年。现在可以随时出来的是《大秦帝国》,它在2006年就写完了,是我对历史的一个学习和总结。另外一本是《礼道》,这个书可能会快一些,它是对古代概念的新的解释,我心里面最想写出来的是《第六项修炼》,这个题目市场上有很多,也有伪作,很泛滥,而我现在给它拟定的规模又比较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写。也有可能先写几个诗词的选本吧。总之,我是随性而写,哪本先出来还是看缘分吧。

 

[王子居简介] 王子居是我国知名国学专家、管理专家和当代著名古体诗诗人。他十岁开始写古诗,十六岁时研读诸子百家、易经等国学,十八岁学习经贸、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干过多种工作,2002年到北京,代笔创作过诸多经济管理类图书,并为跨国企业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和管理咨询,有大陆曾仕强之称。主要著作有《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那情那人那诗》《发现唐诗之美》《职业三字经》等。他对古代政治文化历史文学等经典研之甚深,多有独到心得和创新突破。能将国学精粹运用于现代组织运行和企业管理,善能推本溯源,将管理理念解释得更深入更深刻,赋予哲学层面的意义,使之更具指导性;善于推陈出新,能将古典的治国治军概念以现代的管理理念诠释出来,也善于将西方管理理念以中国式的概念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