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视角下的马云


 儿子10来岁了。或许是受了马云的熏陶,他对网络格外有兴趣,很快就学会了玩网络游戏,上瘾了,跟着同学泡在网吧舍不得回家。马云急了,就跟我商量:“你辞职吧,我们家现在比阿里巴巴更需要你。儿子跟钱,挑一样,你要哪个?”。在我的看管下,儿子于是慢慢就淡出了网络游戏。那时正是网络游戏圈钱的时候,很多网络公司推出了新游戏,按照马云的作风,他是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的。但是他硬是没有去做网络游戏,他在董事会上这么说:“我不会在网络游戏投一分钱,我不想看到我的儿子在我做的游戏里面沉迷”--摘自马云妻子的自述。“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的马云,尽管是因为儿子的遭遇,放弃了网络游戏的挣钱机会,这也让人感动。

 

如果选中国经济界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人物,那毫无疑问,一定是马云。如果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马云也一定是热门人选之一。

 

从营销上看,我十分佩服马云;

 

而同样从营销上,我也并不看好马云。

 

营销视角

 

我的营销视角,主要有三个维度:

 

1,机会。没有机会,莫谈营销。你要么去创造机会,你要么去发现机会。舍此,都是奢谈营销。也可称之为机会意识。机会意识,是营销思维的支柱。

 

2,价值。机会,要么意味着未被彻底满足的需求,要么意味着新需求。抓这样的机会,最核心的问题是提供更好的价值或者新价值。无论是用旧瓶子装新酒或者用新瓶子装老酒,都不足以抓这样的机会。也可称之为价值意识,或者价值创造意识,它是营销思维的根基。

 

3,战略。营销视角下的机会,本质上都属于战略机会。比如电商,这样的机会估计从出现到成熟,需要经历二三十年。如果没有战略洞察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要么会成为匆匆过客,要么会将战略机会战术化。

 

商超在中国正是战略机会被战术化。假如,我只能说是假如中国的商超具有战略洞察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不是一味盘剥制造商,而是与制造商结成战略联盟,它们何至于在电商面前如此狼狈?

 

盘剥者最终一定会被盘剥,剥夺者最终一定会剥夺。这是社会规律,当然也是营销规律。

 

当商超崛起时,它们凭借市场机会―――中国商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战略性市场机会,以绿林好汉的姿态,打家劫舍的方式,展开了对实力远比它们大得多的制造商的盘剥和剥夺。自己貌似发展起来了,但真正起来的贪婪和空壳,根本无力应对同样是光脚起家的电商。

 

当人们感叹互联网横扫传统经济的能量时,我感叹的则是鼠目寸光的商超和空有其表的中国制造业。我认为中国商超的惨淡咎由自取,也同时认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行业龙头企业多数最终很难修成正果。

 

谓与不信,看看世界知名企业,有几个在电商面前溃不成军的?

 

在美期间,马云出席克林顿全球倡议大会时,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家人及美国商界大佬畅谈上市感想。谈起阿里的成功,马云表示,是因为中国的贸易结构实在太烂了,才给了阿里机会。马云称:为什么美国的电商却不怎么样?因为基础结构太好了。在美国,电商就是一道甜点,但在中国却是一道主菜。

 

从这段话看,对于自己的成就,马云很谦虚。把他的话翻译出来,意思就是,在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域,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中国的太烂和美国的太好,在马云眼里相映成趣,这的确耐人寻味。

 

商业世界有其自身规律。问题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于迅速,经济体量的增长远远快于商业智慧的增长速度,很少有企业家能够超越市场、营销、行业,从商业的角度去思考经营,思考战略,于是,中国有企业领袖,却十分缺乏行业领袖,更不用说商业领袖。于是,经济体量很大,结构却很烂。这才让马云像赵云一样,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易如探囊取物

 

对于中国行业龙头企业的行为,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吧。

 

康师傅在中国方便面行业,一家独大,它本来是可以做行业领袖的。但是,由于它具有垄断地位,它不愿意冒险引领行业创新。看看方便面行业哪个创新是它引领的?它不往上走,一方面把小弟兄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只能忍受方便面永远“就是这个味”。

 

进一步,如果它能够领导方便面行业与商超博弈,一定会有另外一番景象。结果却是,它与商超一起,通过买断排面,让小弟兄们要么以更大的代价进入商超,要么干脆进不了商超。

 

有这样的行业龙头,既是行业的不幸,也是中国商业的不幸。

 

我认为,商业领袖是那些能够超越行业、市场,从经济发展规律上思考企业营销、经营活动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发现或者创造市场机会,让市场机会、价值创造最大化,让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企业一红就死,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比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更迷茫,原因何在?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正是没有跳出企业,跳出行业思考企业经营的意识、胸怀和能力。

 

没有人要求企业胸怀天下,也没有人要求企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恰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提出了这种要求。

 

你没有能力纵览全国市场,就没有能力做好区域市场;没有能力纵览全球市场,就没有能力做好国内市场。这还仅仅是从市场上说的,更进一步,你没有能力纵览和把握相关行业、利益攸关者、宏观经济环境,怎么可能成为超级企业?怎么能够抵御像马云这样的新进入者和替代者?

 

机会马云

 

从机会上看马云,也可以有三个视角。

 

1,市场机会。

 

必须承认,马云既有能力发现机会,也有能力创造机会。这也是马云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传统经济的企业领袖和行业龙头多数是坐井观天的夜郎,连守住自己的地盘都已经是力不从心,哪里还顾得上新经济所赋予的市场机会?

 

2,市场时机。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马云运气奇佳。这也无可厚非,成大事都需要点运气,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这是律师王杰先生的总结:

 

2002非典。在那段时间,“ 非典 ”对店商的影响直接将互联网电商推向社会,淘宝交易量的剧增将电商推向了线上线下两种交易模式的竞争视野。

 

“ 四万亿政策。在2009年到2013年底期间,在土地财政的推动下,中国楼市从繁荣走向繁荣,地价租金与店商租金开始螺旋式逐年上涨。线下店商在不断抬升的成本中不能再为消费者提供廉价的商品,国美、苏宁等国内知名店商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没落了,阿里巴巴,京东等线上电商以互联网低成本方式彻底战胜了高成本线下店商,部分店商不得不加入线上交易模式,以争夺失去的市场份额。中国店商的高成本运营,就连国际巨头沃尔玛也认栽,关闭了在中国境内的部分门店。于是,电商既有了蜂拥而至的商户,也拥有了海量的用户。

 

金融管制。真正将马云推向中国首富地位的,是中国金融市场利率管制造成的巨大利差。余额宝的诞生,这个看起来像个金融工具创新的非金融机构交易平台,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基金,也在2013年的夏季催生了中国一场史无前例的钱荒 ”,这是一个奇迹。在这个奇迹支撑下,马云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在各个领域大把撒钱:电商版图、互联网文化版图、金融版图……上市前夜,马云快速烧钱开拓阿里巴巴帝国的疆域,而在此进行时,中国民营企业在其它领域,煤炭商,矿主、钢贸早已灰眉土脸;曾经占据中国富豪榜头的房地产商也开始进入风声鹤唳,以至于中国房地产教父王石担心万科的命运;至于头顶中国制造光环的中国制造商,看着马云大把撒钱,现在也只能仰视膜拜马云了。

 

3,市场投机。

 

用“投机”这个词来形容马云,决非贬义。对商人来说,如果有“机”不投,那纯粹是傻子。一般而言,经济转型时期,如果有可投之机,那么,这些机会不但来得快,而且来得猛。事实上,这也是许多中国巨富致富的最大秘密。

 

2009年开始,过剩的中国制造业是电商迅速发展的可投之机;

 

余额宝,这个看起来更像金融创新工具的非金融机构交易平台,事实上是顺利逃脱金融监管的可投之机。马云的投机智慧让所有在监管压力下无处可逃的体系外“金融从业者”自叹不如,也让体系内的既得利益者,痛恨得牙根发痒。

 

价值马云

 

谈到价值,必须做一点知识普及。

 

价值可以分为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

 

制造业的价值转移是指原材料、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向产品的转移,即成本转移。价值创造则是指价格和成本之间的那个差额。从账面上叫利润,从营销上则是因为产品独特、受欢迎,而产生的附加值。中国企业因为多模仿少创新,附加值较小,主要是基于成本的价值转移。

 

商业上的价值转移或者创造,也是基于溢价能力。商业是为卖而买,在地摊上,批发市场里,小店里,允许讨价还价,只能挣个类似技工的小钱;在超市因为明码标价,利润就多一些;在专卖店里,利润就更多一些。

 

马云们因为面对海量商户,海量顾客,推动的是价值转移而非溢价。为了有效达到这个目的,马云们不断以各种噱头与顾客一起打造盛宴,比如光棍节、情人节。越热闹,商户能得到的利越薄,顾客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多,马云们的过路钱就越多。

 

马云们为顾客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叫杀富济贫―――社会财富没有增加,但在成员之间转移了。

 

马云们也为商户(那些为卖而买的)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叫规模效应―――利薄了但多销了。

 

马云们也为制造商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叫苟延残喘―――你本来该死了,还让你多活一时。

 

这是苏宁易购的广告:为你而省,省到没话说。我实在奇怪,苏宁易购哪里来的这个底气?

 

综合结果是什么呢?网上销售的东西开始与网下销售的东西有区别了,质量不稳定了,投诉多了。人们只知道商户或者制造商为富不仁,忘记了马云们在其中的角色。

 

这种慷别人之慨,发自己横财的行为,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战略马云

 

我不知道马云最终能够走多远,这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马云十分智慧。

 

但我可以通过还能够轻松回顾的中国各行各业发展史,给出观察视角。

 

1,机会导向的企业,兴也机会,败也机会。

 

迄今为止,马云的事业基本上建立在机会导向上。而且互联网给出的改造、蚕食传统经济的机会,也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机会导向没有错,如果是错,一定错在价值创造上。只有那些基于价值创造的机会导向,才能够持续,才能够久远。

 

包括商超和制造业在内,都从机会上获得过暴利和迅猛发展,最终能够存留下来的都价值创造者和提供者,其它则都是匆匆过客。

 

2,如果市场机会是因市场扭曲带来的,则前景更加暗淡。

 

正如王杰律师所言,马云洞察了中国经济扭曲过程中存在的商机,就像中国煤炭商,矿主和钢贸商洞察到中国铁公基建设中隐藏的商机那样,也像中国房地产商洞察到土地财政催发的商机那样。和正在头顶纽交所光环马云不同的是,后者的投机已成为或者正在成为历史。中国经济扭曲中创造了太多的造富神话,但这些神话在扭曲中诞生,也在扭曲中烟飞灰灭。

 

3也许是发现了太多的机会,也许是上市需要,也许是时不我待,马云商业帝国的版图迅速扩张。曾经牟其中、曾经巨人、曾经德隆,曾经……,现在马云有的是资本,有的是人才,但事业并非有了资本和人才就能够成功,成功可能更需要时间的积淀。时间这个因素在企业经营中是一个最不受待见的东西,可也正是它打跨了许多企业。

 

鸡长得太快,没有鸡肉味了,猪长得太快,没有猪肉味了,企业长得太快呢?速生的生命,都是短命的。

 

4,马云一直依靠的是市场机会、创意和市场力量,是市场资源的整合者,本质上,它是粗放经营者。这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市场环境下,是可能的,可行的,但企业总是要过坎的,这个坎就是精细化管理,就是价值创造。发展太容易了,资本积累得太快了,马云现在拥有了获得更快、更大发展的资本和机会,同时也拥有了犯错的资本和机会。

 

寄语马云

 

其实,互联网既给中国经济提供了一次战略机会,也给马云更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韬略的机会。

 

机会一:引导“中国制造”价值提升的机会。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渠道和超级终端,与传统渠道和终端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能够实现供需之间的无缝融合。

 

以此为契机,能够为“中国制造”从制造走向创造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要么,马云们能够致力于既为制造商提供价值,又为顾客创造价值。

 

太烂的结构成就了马云,马云也有义务让这个太烂的体系逐步完善。如果马云满足于吃着“肉”骂娘,从哪个角度上看,都说不过去。说到底,也不符合马云的战略利益

 

机会二:取代沃尔玛们成为世界商业巨头的机会。

 

“中国制造”能够走向世界,沃尔玛们功不可没。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受欢迎的商品,但中国企业并没有向世界推销产品。也就是说,中国还只是一个“世界生产车间”,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成为“世界研发车间”和“世界推销车间”。而对于后面两个“车间”的建设,马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

 

在全球背景下,企业的概念已经得到了新的诠释。市场不再有国界,品牌、研发、生产、销售实现了革命性分离,只要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意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

 

目前马云及其上市公司在全球如日中天,如果不想成为一现昙花,从战略上,这也是马云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制造”为资源,马云有无限可能;而如果继续把中国制造当作“唐僧肉”,今天已经是马云的顶峰了。

 

台湾郭台铭的鸿海集团,也就是大陆的富士康,本来是代工之王,目前也已经成为科技之王。它既是“世界研发车间”,也是“世界生产车间”。如果马云能够建立起来“世界研发车间”和“世界推销车间”,那可以预期的前途会是什么呢?如果足够智慧、足够高瞻远瞩,恐怕连富士康也会成为其产业链条的组成部分。

 

假如上述远景能够成为马云的战略,那么,马云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成为“世界推销车间”,这是纲其它都是目

 

我祝福马云。因为马云既代表着一股中国在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力量和影响,也代表着新的、更大可能,同时,马云也是天生就具有跨界思维的企业家。

 

马云今天的成功,充其量仍然是创业的成功,其思维和模式都是用来支撑创业的。借用今天流行的词汇,马云的事业在未来,将进入一个新常态。这种跨越是一种更大、更残酷的考验。

 

希望通过马云们的努力,中国的贸易结构不是变得更烂,而是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