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全球战略预测智库Stratfor公司有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凭借低工资征服全球市场的发展时代正在终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领导地位将发生动摇,持续超过30年的中国奇迹将谢幕。
因为,由于工资上涨,城市劳动成本上升,外国投资对中国兴趣减弱和无序发展,中国经济奇迹即将达到极限,目前不少国际跨国公司正在陆续退出中国,或选择不在中国投资。
Stratfor公司在其《Post-China 16:中国的继任者》报告中指出,目前便于有16个最具有潜力国家,包括印度洋海盆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和缅甸;南中國海地区的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越南;以及更靠近美国消费市场的拉丁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秘魯和尼加拉瓜。
报告认为这些新经济秩序下的主要受益国,将继承中国衣钵,成为高增长低的出口国,从而使得中国制造业的龙头地位将受到严重的挑战或为这些国家所取代。对于这个报告,无论是国内政府的决策层,还是企业管理者都得认真细读,以便真正了解国际市场的基本动向。
不过,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龙头地位是否会取代则要认真深思,因为,这涉及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的重大问题。
首先,从前几十年国际分工体系来看,尽管中国出口战略取向的政策是取得很大成功,中国制造业也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地位。但是在前几十年,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整个世界分工体系的低端,比如说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第一层为美国,第二层为日本与德国,中国则处于第三四层次。
因此,在这些时期,即使中国制造业产品遍布全球,但并没有抢占世界高位,更是不是世界制造业的龙头。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更多是来材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果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城市经营成本增加,这些低端产品逐渐向世界各地转移。这并不是中国制造业龙头地位的丧失,而可能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产业升级,逐渐由国际上所需要的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提升。这应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因此,政府并不要因为报告指出的情况有多少担心。政府更不要因为最近中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缓有多少问题。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经过30年来的发展,其战略转移及升级是必然态势。
至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向其他国家转移,是不是完全与绝对的,或是不是早些时候的这些企业全部向美国研究机构所指出那样全部向其他国家转移,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了,营运成本上升了,但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劳动力素质、企业经营环境及文化背景条件来看,其他国家是无法比较的。笔者记得早几年台湾不少企业南下印尼,但是不久这些企业又纷纷回到中国。因为利弊权衡还是在中国会更有比较利益。
现在我们并不必对这些跨国企业向这16国转移有多少担心。我们要检讨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城市经营成本上升问题。可以看到,近十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企业经营成本快速飚升是一个事实。而这些城市的经营成本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这些住房市场的价格快速上升。而东部城市住房价格全面上升,不仅导致了企业营商成本全面上升,也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全面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这许多企业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出应该又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企业营运成本高而转移到成本较低地方与城市,另一方面是这些企业逐渐退出原来熟悉的行业也进入暴利的房地产市场。因此,全面清楚国内企业经营环境,降低企业在城市的营成本则是政府政策该出手的事情。
另一个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又返回到美国,“美国制造”开始成为国际市场一个时尚的概念。而“美国制造”的出现,将中国出口贸易或“中国制造”将产生巨大冲击。这不仅在于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大量的产品都流入美国。
如果“美国制造”出现就可能减少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美国制造”的不少产品可能正好是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产品。如果这样对中国制造冲击肯定会不小。
因此,中国政府及企业要密切关注美国制造发展,了解其发展动向,以便寻求应对之政策。
总之,对于当前国际分工体系重构,政府与企业要密切了解、分析、研究及关注,而不是道听途说,这样才能寻找到中国制造业健康发展之路。政府也不要担心当前中国制造业一些企业向他国转移,这可能正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一个机会。政府要做的则是要净化国内投资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谁在动摇“中国制造”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