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选择:民族的心灵印记


     我们经常抱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并从个人认识角度将其归结为某个或多个原因,然后发一顿牢骚。真正理解社会现象,需要从历史根源上找原因,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晰,下面就尝试着从历史文化角度给民族做一次局部检查。

体检项目

改革开放后,西方世界若隐若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让人们有更多的好奇和疑问:为什么西方人那么“傻”,法律让怎么样就怎样,一点都不愿变通,不像中国人善于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行事、善打擦边球。为什么西方人不懂人情,吃个饭还AA制,中国人为了自己家人,敢于以身试法?为什么西方人信上帝,中国人信皇帝?为什么西方的画是裸体,中国的画连脸都不让看清楚?……比较之下,我们是这个样子,是健康表现,还是有病的征兆呢?(注评:找到了中西思维差异的原因,在比较中更能看清我们自己,相当于照镜子。)

抽血化验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不管是否自觉,已经融化到了每个人的血液里。理解中华民族,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选择,查出留在今天人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从而理解当代中国人的隐性特质。

先秦的“百家争鸣”,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也是文化的原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征战,全国没有实现统一,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对文化施以限制,从而给文化发展提供了足够自由的空间。当时,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时期,各国兼并征战,打破了宁静的政治格局,如何重新构建社会框架摆上了议事日程。诸子百家兴起,出于救时之弊,“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①不同学说的代表人物,为了解决如何让国家强大的问题,竞相奔走,提出了诸多见解主张,试图说服当政者采用其学说,史称“百家争鸣”。最著名的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等等。中国此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无不以那时的学说为基础。

学说的提出,是哲人的事;学说的运用,是统治者的事。譬如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运用了凯恩斯的理论,推行了“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使美国走出危机,避免了走向军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历代王朝一次次文化选择的结果。

古代中国第一次文化选择,使用了“法家”学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把史书和关于各种学说的著作全部焚烧,把有名的方士活埋了。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让黔首以书为师,进而把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发号施令上,以便更好地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强制力实现大一统。遗憾的是,秦朝实施严刑苛法,民众怨声载道,最终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而掀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也使秦王朝仅存15年即告毁灭。

(注评:如果中国一直延续了用法家学说治国,或许中国早就走向了法治国家而不是几千年的人治。)

古代中国第二次文化选择,是汉朝初期,使用的是道家学说。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因百业凋敝,就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使汉朝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并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盛况。(注评:这是民为邦本的选择,也是当时经济落后时无奈的选择呀!看来,要想富国必先富民。)

古代中国第三次文化选择,是汉武帝统治时期。他想当个有作为的皇帝,开始兴儒学,采用以思想来控制人的治国新办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实施人治的具体步骤。其实质,与秦朝“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其他各种学说都禁止学习和传播,只有儒学才是官方教科书,儒学便成了“官学”。其目的,是用儒学教化百姓,控制住民众的“心”,让老百姓在自觉认可或潜移默化中走向盲从,从而达到以“德”治国的理想境界。(注评:中国几千的思想统治从此有了开端!)

古代中国第四次文化选择,是文化走向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历史阶段因为没有统一的集权政治,也就很难实现统一的思想学说,这就为外来文化的侵入创造了条件。此时佛教已传入中国,如著名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都是从北魏时期开始兴建的。及至唐朝,由于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化的包容性,从而使社会文化步入中国封建社会最开放的时代。当时道、儒、佛同时存在,朝廷也公开信奉佛教。此前形成的诸多伦理界限也能够突破,唐玄宗可以把儿媳妇杨贵妃占为己有,这种行为按照儒家伦理是绝不可行的,所以民间也有部分学者将唐朝称为“脏唐”。这两个时期,虽然有了文化多元化的趋向,但儒家文化从未被真正否定过。因为无论文化如何演绎,与其维护统治的需求相比,统治者的最终选择,依然是将能够助其巩固政权的儒家文化作为“官学”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时期,是“外道内儒”、“外佛内儒”、“道、儒、佛三教合一”。

(注评:古代中国也想开放,但是文化的贯性和统治者的需要,决不允许放弃儒家文化)

文化选择的结果,使儒家文化在官学中长期占着统治位置,融进了中华民族血液里,成为了民族的基因,因而有了独具特色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健康指标

历史选择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留给我们很多启迪,开启着我们的智慧,如方法论上的中庸,让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首先想到的是调解,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咄咄逼人的打击一方,支持一方。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让我们思维中有了包容,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己所欲、必施于人”,强制推行其价值观。再如读书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在学习知识中理解,在理解中有新的感悟,而不是照本宣科等等。

汤因比说:“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②如果让我来理解汤因比的话…………………

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忙于追求权与钱,所以不少人发出感叹:现在是物欲横流、肆意苛薄的年代,许多人一辈子在钱眼里挣扎,却强颜欢笑说自己在挣钱。人们在追逐着享受着物质利益,对这个社会环境并不满意,这说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人都希望重新让“仁爱”成为社会的主流,因此如何做人的问题就重新被重视。正如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钱”对集体安全感的侵袭和破坏,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比经济衰退更棘手的危机——精神硬着陆。………………………

如果说西方的社会管理是靠法律和制度,建立外部约束机制,那么传统文化解决了做人问题,是建立的内部约束机制。一个社会,只有内外并举,才会井然有序。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解决了小农经济时代如何做人的问题,维护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新时代应着力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如何让人们愿意这样做人的问题,以此激发出人性中爱心的迸发。

(注评:人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光自己变好还不行,必须有一个让自己变好的文化环境,这就呼唤着现代的民族文化滋养)

预防指标

一个民族像一个人,经历了沧桑岁月之后,必然染上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出现这们那样的问题。儒家文化的做人文化,教会了民族怎样做人呢?

文化选择的结果,让民族爱“管住人”。 与西方国家更多依靠法律制度进行管理相比,中国人更善于通过管理人来管理事,这与封建社会长期“人治”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被官方推崇两千多年,经过历代王朝不断传承,百姓耳濡目染,薪尽火传,已经深深烙印国人在脑海中,融入到血液里,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侧重以道德教化人,淡化以法律约束人;侧重靠“父母官”管理人,淡化以制度规范人,是我们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治国理念。

中国当下的行政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财、物”的控制,而不着重对事的安排,把“人、财、物”当成掌权的标志而不是做事的条件。在“人、财、物”中,管住了人就管住了一切。譬如:许多人都知道机关当中组织部和纪委最有权,这两个部门之所以更有话语权,主要原因就是能管住人权,一个“戴帽”,一个“摘帽”,掌控了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控了一切。本来,各部门都应该按规定程序办事,行政过程就是为其对象服务的过程,用党的宗旨说就是“为人民服务”,可是一些人有权后就可以吃拿卡要,就可以恣意妄为,梦想着支配别人、支配社会资源,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和贪欲,或者梦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因而形成了对权力的热烈追捧。

草根阶层有一句励志的口号:“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它吸引着许多人历尽艰辛往上爬,总想“说了算”,总想凌驾于别人之上,总想管住别人,让别人服从,进而显示个人的社会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想要“管住人”,让别人臣服的大氛围,导致了许多人处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扭曲。

文化推行的结果,让民族爱“顺从人”。西方靠宗教教化人,通过不断地向上帝忏悔,反思自己,从而净化心灵;我们靠文化教育人,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通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守好本分,尽好职责。为了尽忠尽孝,人们甚至可以压抑人性,委曲求全。伦理的束缚,让人们看不清自己,生活在迷雾之中。所以西方的直率与中国的含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尊重人性,爱人体美,可以大胆地以裸体形式表达,我们也爱美,但只能以朦胧的、写意的形式表达。

人治的结果,就是让被管理者习惯性地顺从。时至今日,有几个下属敢跟领导顶嘴?拍马屁尚且害怕拍在马蹄上!领导叫干啥就干啥,领导指到哪就打到哪,谁管方向对错呢。只要领导批示的,都是“最高指示”,不管合不合法;只要领导讲过的,就是重要讲话,不管合不合理。不是讲集体领导吗?个人讲话原本只能代表个人意见,为何官大的就能说了算呢?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能推行吗?

文化服务的结果,让民族爱“迷信人”。与西方的民主法制相比,中国古代甚至当代,更信奉“青天大老爷”。……………………这就形成一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尊重纳税人,官员的角色更像大众的“公仆”;而中国人忠于皇帝信奉官员,本来民众才是“衣食父母”,可我们却称掌权者为“父母官”,相信一个好领导才是一个地方之福。

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回首文革,全国红卫兵拥到天安门广场,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等着毛主席接见,每人手捧红宝书,胸带纪念章,看起来当时的人们甚至有些幼稚可笑,其实他们可笑吗?看看现在,争着跟领导合影,然后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以示炫耀。跟领导握个手后,甚至想着永远不再洗手,保留住这股“仙气”。你说这不一样是迷信吗?如果不受儒家的“忠君”文化影响,领导不就是一个人吗?不只是一个公民吗?

文化变异的结果,让民族爱“拉拢人”。中国的家文化,有别于西方的个体主义。我们最讲亲情,讲以族群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裙带关系,所以我们是一个讲人情、有族群意识的国度。老百姓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是:“朝里没人难做官”,“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熟人多吃四两豆腐”等等。在古代中国,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打金钱,所以不会在乎法律是怎么规定的,能不能赢得官司,关键看有没有关系,是否打通了这些关系。

相信熟人,是中国人无奈之下的选择;相信熟人,就是不相信公事能公办。在这种文化环境里,熟人在原则和制度面前没有红灯只有绿灯,让想公正的人也无法坚持原则,最终只能被同化,因为我们常说一句话:“胳膊肘不能往外拐”。护住自己人,看似合情合理,其实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性,因为这样让许多人都深感做人之累做人之难,我们偏偏有这样的文化,而且人人都在不自觉中传播这种文化。如果能够追求公平的相处环境,大家都坦坦荡荡,这样都能活得更轻松。

(注评:这是中国人的画像,你我他谁不是这样,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果没有大家共同的改变,自然社会也改变不了.)

体检报告

……………………………

儒家文化研究了社会伦理秩序以强化封建统治,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如何控制人,对于民众来说是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是由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个人的行为,很少有独立的个性,就很难激发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活力。

古代虽提出了民本思想,与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巩固政权基础上,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于民。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而做人是为了社会,不是为了人性的展示。虽然研究人,却很少研究人内在的需求;虽然注重人对社会的贡献,却很少研究社会应该满足人什么;虽然有民本思想,却很少研究怎样实现。而以人为本思想,是把人民群众当成社会的主体,尊重人的本性,一切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人民。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典范。用现代的观念发展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没有这种发展,传统文化只能陈列在博物馆里。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爱人、重视人,却不能理解人、不懂得彰显人性。中国人虽多,却“厚貌深情”,让人看不透,让人感觉神秘,也让中国人都感到做人难。今天提出“以人为本”,具有划时代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走出“人管理人、人依附人”的等级人际关系,真正尊重人性,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友善的新型人际关系。在中国,只有真正理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民主和法制建设走向康庄大道。无论处于社会上层或社会底层,每个人必须从心灵深处意识到:由民本思想向以人为本转变,必须让人们感受到被尊重,有了认同感,有主人的感觉,才会有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