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 从海洋意识的觉醒看中国海权战略的选择


    从海洋意识的觉醒中国海权战略的选择

 

                            陈晓明

 

21世纪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海洋对世界各国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若要真正的崛起,海权是中国大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经一步。海洋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国历史上“重陆轻海”的传统民族意识不仅阻碍了中华民族跨越海洋谋求海洋权益的步伐,同时,它也告诫人们,一个不重视海洋权益的民族早晚要挨打。因此,在迎接“蓝色世纪”的挑战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中国正在崛起,至少在当下和愿望上向世界真诚地表达着和平崛起的愿望。但在存在不平等社会结构的国家要在剧烈的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中崛起将承担较高的内外政治风险。然而,当中国克服千年传统带来的文化、制度的痼疾,成为一个内部比较和谐的社会后,是否能够和平崛起?这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自己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外部环境、以及中国被动地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取决于历史经验和传统惯性对人们的暗示强度。以往海权大国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这一切成为某些外国想象中国未来崛起的内容,而中国建立必要的远洋防御性质的海军,似乎使历史经验的暗示同未来想象的内容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证实。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疑虑,是在几百年来东西文明交往中,由“炮弹跟着金钱走”、“军事跟着贸易走”的西方“师傅”带出了自己的东方“徒弟”后,以自己不光彩的过去来揣摩、想象东方“徒弟”的未来作为,而产生的焦虑和遏制的念头。目前东海、南海争端的实质是中国崛起的身份与传统海疆主权长期被侵占的现实严重不相称的结果,中国要恢复对传统海疆行使主权,驱逐侵占国。而这一切却被外部世界认为是中国海上扩张的不祥之兆。历史经验的暗示和“海上生命线”、“海外重大利益地区”的现实焦虑已经使中国产生“远洋防御”的强烈冲动,而本土传统的主权海域却在被蚕食,这种现象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是海权战略上不能接受的。尽管中国历史的发展许多重大的变化在无意识中都与海洋相连,只缘海防和海军力量的不足,中国才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正因中国一直以来海洋意识的薄弱,才导致中国当前的复兴之路如此艰难。

    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有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00多公里。在这片辽阔的海域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一是岛屿被侵占二是海域被分割三是资源遭掠夺。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海洋问题,把保卫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作为今后我国战略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和对未来的猜疑必然带出军事上的防范和海权战略的碰撞。当今海权强国美国才是中国海权战略真正的对手。中美海权战略冲突的实质是:中国发展合理的、必要的符合国家利益的远洋海军同美国要保持以往海军绝对优势之间的矛盾中国崛起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因此,美国必然也必须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目前美国舰机频频对中国边境进行骚扰美国航母频频在中国周边活动;美国频频与越南、菲律宾、泰国接触大谈驻军一事,美国在澳洲永久驻军增加在韩国、新加坡的驻军;美国耗巨资扩大关岛基地;美国把2/3的兵力部署到亚太一线中国身边……美国提出重返亚洲战略(战略东移),奥巴马称自己为亚太总统。这一切足以说明美国实际上已经开始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海权”对西方国家而言或许代表的就是海洋霸权,而对中国而言却可以也应该是中国维护海洋利益的权利和能力。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发展海军的动力却总不时被国内外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所束缚。中国应该认清的是“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赤裸裸的“威胁中国论”。竞争是生存延续的宿命,强大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中国的海权亦是如此。

中国人几十年来想通过道义力量谈判、声明、说服等来收回自己的领土,用尽了一切和平的方式,甚至委曲求全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忍让建议,但都没能打动别人的心。近年来菲律宾、日本等国更是肆无忌惮地用武力来回答中国的忍让。这一切表明,这个世界是讲实力的,道义在利益面前是虚弱甚至无用的。对于丧失的海洋领土,我们只能把它们画进地图、写入法律或外交部的声明中,却不能到那里去捕鱼、开采石油甚至航行。地球上人口的增加,陆上资源的减少,所有的濒海国家都把获取财富和资源的眼光投向了海上,争夺海洋就是为自己在下一世纪多争得一份生存的希望。    

     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暗流潜涌,目前正遭遇相关国家“温水煮青蛙”式的蚕食。数千年来,漫长的海岸线一直未能促成海洋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无论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戛然而止,还是北洋舰队覆灭黄海,农耕社会不可能产生旺盛的海洋精神。只有农耕社会向海洋贸易转型时,一个民族的海权意识和海洋力量才能获得最原始、最强大、最持久的解放。中国正在从大陆国家急剧演变向现代海洋国家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大趋势。海权意识觉醒中国必将成现代海洋国家昔日完整的“心脏地带”的陆权势力已被海权势力冲击得七零八落,陆权作为古代世界主角已经让位于海权中国海权战略的预设前提应该是“世界前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国际协作”和“单打独斗”之间寻求平衡点

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海洋自觉”形成“海洋中国”共识。其次是加强海洋研究,形成全民关注海洋权利和利益的氛围。最后是实施海权战略,建设强大的海洋武装和海洋执法力量

海洋是国际性的“公共资源”,中国也拥有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力。今天“不差钱”的中国应当确认的重要概念是:“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蓝色国土)+领空”“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当前要加强海权意识,增加海权知识,明确维权战略,坚定维权意志,提高维权决心,增强维权实力。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盛未来的民族;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捍卫它的海洋权益,就无法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一个企望和平发展的民族一旦忽视了国防力量的增强就经不起历史的筛选。

中华民族海权意识和海洋力量的觉醒无疑是影响21世纪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发展的地理方向在海洋,向南、向海、向全球是中国今后几百年不变的战略选择。解放思想走向蔚蓝色的海洋,而走向海洋的中国仍然面临着铁一般的思想和文化“雄关”需要“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