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人文精神的三个问题


 关于教师人文精神的三个问题

——提前发出:实践意义的人文精神之十七

康立恒

一、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首先,请允许我引述网友如下的话:

20135月初媒体报道:湖北省教育厅为义教学生政府采购《新华字典》320万册,由政府拨款当地省新华书店中标崇文书局出版,该字典中标价格高于零售价格,更要命的居然是这个版本字典无主编,只是拼凑起来的盗版书,存在着20%的错误,是国家规定的20倍,超过国家规定销毁规定的4倍。《新华字典》出版单位是湖北崇文书局,已经发放了320万本,还有60万本正在印刷中……很显然,湖北是在媒体曝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发出了销毁字典的紧急通知。这当然是“亡羊补牢”的必要举措。然而,事情被曝光已经超过一周,当地除了出台一个销毁字典的举措之外,对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比如监管不力、是否存在腐败等)都只字未提。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此事也将与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损失由纳税人买单。

 

我将上述看法告诉了发链接的教师朋友,他表示:如果把这些不合格《字典》全部销毁化浆,我认为不妥。应该保留一点放到档案和监察部门,作为反面教材,并进而指出“这种集中销毁和抢尸差不多了”。这个观点我一开始倒是没有想到,不由连连称是,并跟他聊了起来。他感叹道:我们这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天天给学生搞核心观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部小字典,把我们的辛苦都抵消殆尽了,“所以,不合格字典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教育的底线问题,文化的基础问题”。最后,他愤而质问:“拿国家钱,做党的官,伤文化的根,毒农村的娃,良心变成焦炭者何以混进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位教师朋友的疑问,我无力作答,但我却感受到了一位基层教育者对不良现象的愤怒,特别是对“底线”失守的担忧。

当湖北教育厅盗版字典毒害我们的孩子,当海南学校校长带未成年孩子给领导开房等,无不印证着道德底线下移的喟叹。

 

难道此类问题仅仅出现在湖北吗?可以肯定地说,绝不仅仅湖北一地存在此类现象!

 

因此,对教育界而言,对教师而言,道德和知识相比,道德的价值始终高于知识的价值。虽然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只有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是造福社会的力量,否则,就是祸害社会的力量。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要培养更多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教育的“教”和“育”也是两个层面的事。“教”用知识,教的结果是学生“会”还是“不会”;“育”用的是智慧,育的结果是学生“成”与“不成”。二者之间,教是起点,育是过程;教是灌输,育是启迪;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的目的是育,育的途径是教。教,远远低于育的层次,二者有质的区别。教,仅仅需要老师有知识,就能胜任;而育,靠老师的德、才、学、识四者的综合运用。所谓才,就是所说的文字工夫;学就是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所了解的知识的时代背景;识就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识”至关重要。真正的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

 

教育界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早已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就是给中小学生讲大道理,给大学生和成年人讲小道理,换句话说,就是给中小学生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为梦想而努力学习奋斗;给大学生和成年人讲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公物,要爱护一草一木,要讲公共道德。这种现象,最近几年好像稍有好转,但是工作远远没有到位。所以,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勇于超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视野,尽早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教师不仅是普通的教育者,更要成为全社会遵法守德、文明形象的引领者。而现在,连普通人都能遵从的社会道德、平民百姓都能做到的品行,许多大中小学校的(教授)教师们却做不到。比如,在中小学校里,有的老师公开向学生和家长要礼,被家长形容说,“除了七月十五鬼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不收礼以外,其它任何时候都向学生和家长要礼”。教育界的男领导和男老师,以阅过多少女老师……为自豪!而女领导和女老师以傍上比自己大的某个男领导或男大款、男名人之类为骄傲!这已经是教育界一种流行的“时尚”!现在教育界被社会上称为十大卑鄙行业之首,也不是一点没有道理。所以,就像一个贪官不能理解一个清廉的公仆一样,一个看重蝇头小利的人,也不可能理解一个胸怀信仰的人,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界说得严重偏激一些,就目前而言,谁还敢指望它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胸怀大志、能担国家和民族大任的人。

 

今日的教育问题,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事无巨细的摧残!

 

教育没有大师,没有教育家,没有教育灵魂,远甚于营私舞弊!教育的无道无德,屡禁而不止。目前看似严正公平的种种戒规,才是营私舞弊真正的根源与温床。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性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读过中国教育史,不可能知道中国优良的教育传统是什么;没有读过西方教育史,当然不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杜威、布鲁姆、班杜拉等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

 

中小学教师如果不读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不可能懂得“知识结构”和知识迁移理论;不读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不可能理解和用好培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征,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理论;不读斯腾豪斯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不可能懂得“教师就是研究者”的理论,也不可能真正搞好校本教研。没读过《给教师的建议》,不可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更不可能知道他是怎样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没读过陶行知,不可能真正领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解放学生的教育思想;不学习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先后发表的《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和《学会生存》两个报告,不可能知道“终身教育”和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现代教育理念。

 

不阅读钟启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理解新课程实验;不读叶澜、苏永新,就不会知道我国已推进多年的新基础教育和新教育实验;不掌握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读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伍棠棣的《心理学》,潘菽的《教育心理学》,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等等,不可能真正理解“三维教学目标”,更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掌握教育理论的教师不一定能做一个好老师,但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师,他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好到那里。

 

三、关于教师的工作能力

 

教师的工作能力,具体的说,应该包括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善于反思自身和创新的思想。三者的关系是,思想决定方向,知识决定深度,能力决定效率。

 

思想是灵魂。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须具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洞察力;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怀疑精神、理性批判精神。

 

知识是躯体。教师应具备三种知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通识知识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专业知识是所教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才能胜任工作。

 

教学知识是“教”和“学”的知识。即教学法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知识、教育教学评价知识、教学道德和教学伦理知识等。广博深厚的知识储备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躯体才不能散架。

 

能力是翅膀。要有学习能力,即学会协调学习的观念、方法和环境,并有迁移所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指导教学和教研能力,尤其是教学指导能力,这是看家本领。教研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假设能力、搜集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还要有对教材文本、教育环境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同事、领导和社会之间的理解。思想、知识、能力三者协调统一于一身,是教师胜任工作、自身腾飞的双翼。

 

有关教师的人文修养问题,暂时简单补充这些。(潘世东转载于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