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展PK广东发展


  童鞋们看了这个标题,首先就会问,你是不是写反了,或者故弄玄虚,搞噱头。那么我在这里告诉你,并没有反,事实上分析下来就是这样。广东向左,重庆向右。如果更确切的说,重庆实质是在玩“经营城市”。广东则是在打下公有制经济的楔子。

  先说“右”的部分。不谈重庆,先要谈一个城市---大连,然后要谈一个名词“经营城市”。“经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没有的,是个时尚的西方化的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才能存在的一个概念。而第一个把这概念玩的风生水起的就是大连。大连,本来是一个给人感觉粗大黑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象,但是通过“经营城市”,摇身一变,成了亮丽青春的海滨都市。具体的,在2000年前后有一期杂志专门有详细的介绍。

  当然,这个过程写出来是非常巨大的篇幅。这里只捡几个要点说。一是修广场马路,这样一来,形象就靓丽起来。二是搞足球,为什么搞足球。因为这是当时的民众心理焦点。那时候球迷很多,国足水平很差(当然现在继续差),但在这个差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一个城市的足球成其为一个传奇,并且把足球和城市本身紧密挂钩,就能够让大家觉得你这个城市不错,知名度大大提高,这是低投入大回报的好创意。三是女骑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通过美女做招牌也不足为怪,但是又要是骑警,增加了庄重感,让你不敢有亵渎之意。可以看到对民意的把握是下足了功夫的。其他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表。

  那么这个经营的结果是怎么样呢? 整体看来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把东北整体带起来,起码大连本身超凡脱俗了。环境好了,名声好了,外商就愿意来投资,所以拉来一大堆日商。当然,除了日商还有别的。大连的外资在整个东北是遥遥领先的。所以经济发展也比别的东北城市强得多。另一方面,城市形象好,ZF可以开发点房地产之类,赚了钱又可以继续改善其他地方的环境,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来其他城市有样学样,搞的房地产大热,那无关主题暂且不表。

  如今,要把这套“城市经营”的哲学整个移植到重庆来,那该怎样做呢? 首先,做城市经营最重要一步是抓民心。重庆这个城市可以说是有那么一股子气的城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耿直。如果能够好好的理顺这股气,并引导到正面的积极的建设路子上,就成了推动发展的重要推力。反之,则可能是破坏性力量。那么如何应用这股气呢? 一是打黑,二是唱红。 打黑唱红的本质,就是让山城人民有一种“出气感”,痛快。打倒了敌人,自己有英雄感。这暗合了营销理念里面的心理需求学说。打了黑唱了红,这都是浮于表面的,关键还是通过做这事把大家的气鼓起来,把在外的名声打出去。但是最终的目的还在于经验这个城市本身,所以还是需要大力的引进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大量台湾笔记本电脑企业。比如,年产几千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大构想。

  如果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绝不是左转,而恰恰相反,他的核心理念是右的。打个不当的比方,寺庙旁有人卖佛教音乐的碟片,我们说这人是精明的商人,但不能说他就是佛教大师。这是两码事。

  再看另一边,广东的问题。广东的问题,最主要就是区域差异的问题。东西北相对于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远远落后。如果说粤北的落后尚且情有可原,因为那里的恶劣地貌使得建厂房修道路极端困难,那么粤东粤西两翼的落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但是不能说句不可原谅了事,还是要深挖原因。

  因为广东奉行了ZF不干涉市场的自由原则,所以资本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的沉积,而事实上珠三角在工业基础,配套产业链,便利通达市场等方面都大大好于东西两翼,所以这里集中的工业投资自然就多(其中不少本就是非珠地区的人员投资)。而投资多,使得产业链完善,做新的产业就更容易,所以继续集中。由此的循环是,富的越来越富,两翼的落后程度则越来越加大。

  这是经济上面的差距,但当下东西两翼最至关紧要的问题还不是经济的落后,而是社会管制的落后。或者换句话说,ZF的弱势。注意,这是和全国整体所面临相反的一个状况(全国而言,是ZF过度强势)。这里要说的是,客观的讲,非珠人民也绝不是没有活路或者寻不到发财的道,因为在珠三角创富成功的非珠老板比比皆是。但问题是,虽然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形成的税收,只会交在当地,很少回流到非珠老家。而再加上,国家投资极少,这样非珠的税收就远远落后于珠三角。这样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第二个问题是,下层公物员,教师,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偏低。可以说,做同样的事,非珠的人员收入是珠三角的三分之一不到。这样一来,内心当然不忿。而不忿的结果有两,一是贪,二是不作为。贪就不用说,实际上全国都差不多。但不作为这一条的后果实际更恶劣。反正累死累活 拿的钱还不到人家一半,不如睁只眼闭只眼。所以非珠地区的卫生、文教、治安、环境等等都是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既然ZF不管事,不主动的提供应该提供的社会服务,那么就会有民间的势力出来做这事。当然,做得好大家会说你是良善乡绅,如果是出了冲突的时候,这性质就是“黑社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ZF提供社会服务不足,让地方势力来替代之,是黑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ZF不作为,又有一干黑社会,基础设施还差的前提下,更没人敢来投资,如此,ZF税源更少,基础设施更落后,ZF人员更消极悲观不作为。由此,称其为一条恶性循环。

  那么要化解这个病的根源,根本措施就是让ZF强势起来。而如何样强势,就是要靠背后的大央企大国企。在中国,国企就是ZF的胆。我们知道,中国地方ZF最强势的是上海,所以他的管制水平也高。但是这离不开背后上海集中了大量央企国企(中船 上石化 宝钢 上汽 交行 等等等等)。所以,要解决粤西粤东ZF弱势的局面,就是要靠打下一根根的央企国企的楔子。

  我们可以看到,从2005年前后起,广东的发展,整个改变了方向。注意,并不是所谓的“腾笼换鸟”,那只是口号,广东实质在做的是在一整个南海岸边,打造一个以央企国企为骨架的重化工、装备制造业基地。比如,让中海油以珠海为基地,开发南海的深海石油; 比如,把广东的南沙石化,迁移到湛江去; 比如在阳江开建中国最大的核电项目;比如,建设利用委内瑞拉石油的揭阳石化基地;比如,把广钢搬迁到湛江的东海岛,并和宝钢合作,建一个南中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

  总而言之的一句话,就是加大公有制经济在广东经济之中的比重。那么有人会说,这是国进民退吗? 这里就要具体分析,事实上广东的民企甚少染指如钢铁、如采油、如核电、如大型造船等产业。相反,更多的是集中在通讯、家电、电子、轻纺、商贸等产业。所以这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可以说,中小企业的问题,更多是因为自身门槛低,一个服装厂,没有多少技术的人,积攒个几十万,租个厂房就能开工。这样一来,一个产业内,集聚了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同行,互相竞争,自然利润不会高。可以说,无论有无外界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利润率趋于极低都是无法改变的。而广东发展国企,是在民企之外,另辟一条新路。

  一定要说向左向右,我觉得,还是要看所有制结构。虽然今天的央企国企和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无疑比起外企民企更代表着公有制。

  这样看来,一个是形左实右,一个是形右实左。

  最后要说的是,这两者之间也不并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问题。对于两省来说,循着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反而可以互相形成很好的互补合作。

  如果广东的造船、核电、海洋石油、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发展起来,就可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依赖,使其中一部分转移到包括重庆在内的中西部。另一面,重庆的城市经营如果成功,可以吸引来大量外资民资,轻工业大发展,对上游的化纤、塑料、钢材、燃油等等工业原材料需求大增,也会有利于广东的重工业发展。

  不管如何,希望两者都能成功,分别为东部及西部转型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