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究竟哪个才是最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中国未来的模式,如果实现产业转型?
先看广东模式:
说起广东模式,就不能不提深圳模式,深圳模式又不能不提香港,在95年之前的深圳香港,那就是中国的中心,广东模式,还得从香港说起。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事实上是香港的黄金时代,但这只不过是一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的最后一个经济繁荣期,而为何在80年代初会出现一个历时十多年的繁荣期,此后经济却出现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呢?
首先回顾一下战后香港的经济发展过程吧.
二战结束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因为政治因素,内地的资金,设备和人才从上海和广州大量流入,对香港的工业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香港人口也由1946年的60万人,急增至1959年超过了300万,香港在大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推动下,逐渐由转口港过渡成为工业化的城市.同时,人口的急剧上升造成住屋需求急增,香港的房地产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萌芽的.
进入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把下手工,纺织,制衣,塑料以及新兴的电子,钟表和玩具等工业等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塑料花,基本就是香港发家的根本。美泰等企业大规模的外包技术和资源给香港当地,香港人赚取打工费。随着经济的增长,与之相比社会福利设施则显得相当不足.房屋的严重短缺,物价上涨和医疗,教育资源的匮乏都是社会所诟病的问题,港英政府却一直未有正视.于是爆发了六七暴动(跟今天各地的民工讨薪暴动很像吧?)
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建立民生福利制度,包括全面改革雇佣条例,加快兴公营房屋,扩展公营医疗,教育等,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劳动力需要,开始了抵垒政策,深圳等地的农民大规模逃往香港,只要登上香港土地就可以当香港人进厂工作。大规模逃港潮出现了。
习仲勋当时正在广东,看到大规模的逃港潮后,感觉围堵也不是办法,才向中央提出,办特区的想法,陈云当时说经济建设最大失误就是该集中几千万劳动力搞特区,就这个背景下,深圳特区出笼了。
特区出笼后,大量的香港给西方打下手的产业进入深圳,塑料花再次成为先锋,深圳第一家港资企业就是做塑料花的,还是给西方打下手,只不过中间又经历了香港人的剥皮。香港转移产业后,实现了产业升级,转向服务,贸易金融领域,同时房地产大规模扩张,开始了今天的东方之珠的历程。而深圳也借助这些加工产业,赚取了第一桶金。
港曾经蓬勃一时的产业逐步北移,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而厂家将产业转移后,流动资金显得充裕,这些工业余资转而加入追逐资产增值的行列.面对信贷膨胀,港英政府曾在91年打算修改银行业条例,把按揭贷款上限由90%改为70%,虽然在银行业界自愿配合下,最终并无正式修例,但还是形成了金融监管当局的一項有力的监管政策,此后购房者必需付出房价30%作首付,这政策曾让房价一度出现调整,但在市场异常亢奋的气氛下,很快又调头向上.回归祖国的欢愉气氛过后,98年国际金融风暴,港元遭受狙击令利率短时间内急升,终于令泡沫爆破了,香港从此走向衰落
总结香港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能够快速的实现工业化只不过受外来因素的刺激所致,并非香港人以及资本主义者自诩的非凡本领所致的,而八九十年代的所谓黄金时代只不过是一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这十多年的繁荣无非是信贷不断膨胀,预支了未来的收入,把房地产泡沫的爆破时间延后了.而政府提供的福利,其实主要是来自地价的收入。对广大市民来说,能够受惠于资产增值的只限于收入高而稳定的专业人士和中高级公务员以及暴利性的房地产和金融从业员,这部份人成为了资本家的附庸,专门为富人服务,其余的劳动大众只能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于是早就了今日香港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大部分人给少数富豪打工一辈子,而地产发展商却为最终的受益者,他们透过房地产开发,把财富从市民的储畜当中转移出来,房价高企百业凋敝。
而在香港发展过程中,来自内地的廉价粮食,劳动力和很多高素质人才,被香港几乎白白占用了,他们和给西方做下手的资金形成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早就了今日的贫富分化的香港。”香港模式”之下出现的所谓经济起飞,简而言之只不过以全中国的农业生产力,知识资源,劳动力补贴一个弹丸之地的城市化过程而已。
同理深圳的发展模式不过是复制了香港的模式,香港的二手工企业到了深圳,再次引来劳动力,资本,然后深圳也"奇迹"了,随后珠三角觉得深圳也不过就是开放引进了外资而已,纷纷学习深圳引进低端产业,东莞,佛山都是这么发展起来了。美泰等西方企业数钱数到手软,中国农民工的血汗变成了西方人的盛宴。
由于资金的累积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才去深圳淘金,于是很多深圳人在当地开办了企业,比如金山软件的求伯君,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比如中兴,而他们都是在内地学习,积累产业经验和人脉,然后再去深圳的自由环境里发展。跟香港一样,是靠全国的人才,劳动力去补贴一个地方的发展。于是深圳现在也基本实现了转型。
今日的广东,无非是一个更大的香港罢了,香港的问题,广东也都多多少少存在。贫富差距拉大,地产巨头吞噬普通百姓的利益。于是才有了砍手党,东莞红灯区,乌坎,汕尾。。。。
甚至说,广东的问题,整个中国都多多少少存在,城市居民由于住房福利的取消,被迫购买商品房,于是大量的居民储蓄变成了地产商的利润,造就了少数地产寡头的垄断,购房者得到了住房之外还有一大笔房贷.房价成为一座大山,但政府对房地产业却投鼠忌器,房价疯涨民怨沸腾,这个问题不管不行,而管得太死就会令价崩溃经济马上就要硬着陆.内外资金深知政府过份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模式这个死穴,所以与政府抗衡到底,这就是房价越调越涨的原因所在.
最后的总结就是,这个模式就是靠做西方厂家的下手,靠廉价土地资源劳动力发展,积累资金,大头西方赚,小头自己的买办拿走,完成积累之后,投资不动产,然后两级分化住房商住楼价格高企,社会矛盾突出。在这过程中,依靠过去中国的技术人才积累和资金,会搞出很多高新技术的IT企业。
那么重庆的发展又是如何的模式?
这又要从重庆的经济发展说起了。
重庆的发展,离不开陪都时期。那个时候,整个中国东部的工业几乎全部迁入重庆,一个农业水码头的地方一跃直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造船,军火等企业。
重庆有内迁厂矿200多家,占全国总迁数的1/3,1940年底它们已能生产自给。这些企业改变了重庆的工业生产力,在沿长江东起长江,西至江津,北起合川,南达綦江,形成了重庆工业区。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重庆工业区拥有各种企业429家,“建立了以兵工、化工、机械、钢铁、纺织、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是大后方唯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成为大后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以这个工业发展为基石,第三产业和金融发展也实现了飞跃。重庆的火锅就是诞生于那个时代,而战时重庆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银都”,金融机构云集打铜街到陕西路一带。“到1945年8月,重庆共有银行钱庄机构233个,吸收存款13.5亿元,较战前增长近50倍。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量企业回迁,重庆经济迅速衰落,但到解放初仍无愧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新中国将西南首府——西南局设渝,是对重庆经济地位的肯定。1950年,西南五省(川、黔、滇、康、藏)共7000万人口,重庆仅110万,但创造出的生产总值占西南的三分之一强,占四川的七成。
而后四川省设立,重庆成为成都的下属,但就是如此,重庆也始终在成都的前面。
三线建设开始后,重庆成为最重要的基地。重庆历来是全国特大城市,工业尤其是兵器工业本身就有一定基础,7大老兵工厂(望江、长安、建设、空压、嘉陵、长江、江陵)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其次,重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基地,配套能力很强。此外,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的交通、能源条件好:当时虽只有成渝线一条铁路,但川黔铁路即将建成,特别是长江黄金水道,为工业品输出创造了条件;煤炭资源丰富,重庆发电厂也是当时西南最大火电厂。第三,重庆的工业积累的文化,人才,以及产业布局思维等,也都符合了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三线建设1978年结束,全国700多个转移项目有200多个西迁重庆。其中就有了坦克大炮军工厂,嘉陵,建设,红岩等汽车基地,川东造船厂等船舶基地,巴山仪器厂等电子产业,重庆钢铁厂,西南铝厂,还有很多研究所,比如煤炭设计研究院、59所、62所、机械部第三设计院、仪表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等。
三线建设,再次提升了重庆的产业布局。重庆是仅次于东北中国第二大工业基地。
改革开发后,很多老厂陷入了困境,重庆顺应市场化需求,老军工厂比如造坦克的,和日本合作,生产了长安汽车,嘉陵摩托。川东造船厂,不再造潜艇和军舰,改为设计游轮和水工产品。而后92年的下海潮,大量的民企进入产业,重庆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工业人才发挥了作用,直辖市之后,力帆,宗申,隆鑫等摩托民企纷纷崛起,重庆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基地,每年摩托产量几千万台。同时汽车产量也大规模上升,长安汽车的生产规模也达到了200万辆。
为什么是重庆?为什么重庆能做到?这就是积累,工业化积累。几十年的工业化积累重庆有了巨大的工业产能,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同样也有了大量的零部件配套产业,不夸张的说,重庆城里可以找到组装汽车的所有零件,这些被民企吸收之后,加上资金和灵活的管理市场运作,早就了经济腾飞。
广东铁定复制不了这样的模式,因为没有工业积累,也就没有那个氛围,工业是靠几十年的内功,不是靠块钱可以崛起的。其实重庆的发展模式,也是德国日本的模式,宝马就是从战斗机发动机工厂变成了汽车厂,大众是坦克厂,尼康佳能等是给日本造瞄准镜的,这些军工厂的技术底子加上市场化灵药,变成了今天的企业。
今天,重庆再次将这个模式发扬光大,引进了笔记本配套产业,未来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本基地,重庆又凭什么?黄奇帆市长说了,靠引进外资,廉价劳力土地,那是低水平招商,重庆历史上的发展模式再次出现了。
与广东引进的给西方做下手工的企业打工不同,重庆先引进的就是最高端的企业,惠普,东芝等直接面对客户的企业,这些企业手里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引进过来之后,给这些企业做下手的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宏基等企业全部跟进,带来了一整套配套产业。很多给这些代工厂的配套产业也跟进了,加上重庆本有的工业基础,也很容易给这些做配套。所以重庆说的要形成一个万亿产业群,除开笔记本的CPU,内存显卡之外的大部分部件在重庆本地配套,是完全可行的。而后加上货物出口的金融结算业务,又一个金融中心可以确定。
这就是黄奇帆的招商模式“垂直整合”,并不是什么创新啊。重庆历史上的工业基地,摩托车汽车基地,金融中心,不就是这么来的吗?其实这也不是创新,苏联,德国,美国,日本都注重经济建设里面的“工业联合体”,比如德国的鲁尔,巴伐利亚,苏联的乌拉尔,乌克兰,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就是一个地方集中整个工业体系,从原材料到配套到终端产业,这不是重庆的创新,而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正道。
现在也就明白了,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之科学,考虑之深远,绝非今天的人可以妄测。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产业集中,人才培养规模化,形成工业氛围,并配套高校的研发。各产业之间的运输成本全部到最低,有利于应对市场的变化。形成氛围之后,打下技术和人才的底子,到了适当的时候,自由聪明人依靠这些做出光怪陆离的产品。中国的乔布斯就不远了。
广东的两头在外的模式,本质上是和国外的工业生产力配套的,其中还被香港剥了一道皮。加工料从海运运来一次运费,内部整合一次运费,运出去再一次运费,明显降低了水平。中国制造之所以没有被越南,印度等国取代,归根揭底就是中国的工业基础配套,能够大规模的降低成本,廉价人力好取代,工业配套不好取代。
一个打下手工的模式,本身一个技术工人的培训也不需要多久,只要学习下基本操作就行了,这种工种很容易被别人取代,在和老板的劳资谈判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只有穷得越穷富的越富裕。而工业化大生产则不同,工人必须有技术,甚至得摸索好几年才有小成。 这种工种很难取代,在谈判工资处于优势地位,老板容易给予利润共享,也就拉近了贫富差距。
这就是为什么广东是中国治安最差的地方,而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治安都比较好的原因。
但为什么广东还显得比较富裕呢?
这就要从中国的工业讲起了,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可以输出工业的国家,一定是富裕的国家,因为她可以靠别人给他做廉价工来赚取高额利润。中国的工业基地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东北,一个是西南,顶多加个中部地区。毛泽东时代,工业化的剪刀差,利润都输往了这些地区。改革之后,沿海等地的利润给了香港台湾,再通过他们给了西方。西方的工业处于强势,很容易扼杀中国的工业,于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迅速陷入低潮。
给老板打工确实比自己创业开始有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重庆由于是直辖市,并有了著名的“涪陵现象”,国企通过加大投资扶植,技术更新等手段,首次实现了国企老工业的盘活。而且由于技术底子,很多民营的工业企业力帆,宗申等也崛起了。
历史上所谓的广东模式重庆模式也有过争论和斗争。那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表面上是奴隶制和共和制,其实还有更深的经济学原因。北方当时是工业区,需要南方的棉花原料和市场,而南方却给欧洲国家做附庸,出口棉花给欧洲,再购买欧洲的工业品。而南方当时使用的大量黑奴,本质上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农民工啊。由于南方贫富的差距拉开,才造成了南方的不稳定和暴动,于是才有了废奴运动。所谓的解放农奴,本质和今天人重庆推进的农转非,城乡统筹是一个概念。本质就是,公平分配,分蛋糕的问题。两种经济模式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开始了一场战争,中国武斗不可能,但文斗难免。
我想经过我的解析,未来中国的发展是何种模式也就不言自明了。只有中国的如重庆,东北,中部地区的工业形成规模并切实的可以输出工业的时候,中国就崛起了。
广东经济VS重庆经济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