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生命。
万物丛生,岁月更替;人,独特,富有智慧,重要也是唯一同万物的区别。观万物、社会、人类,及经过时光更迭,历史沉淀的世界观,乃至当今的万象,读此丛论,未必日常所见,常之所闻。所遇个人视角而言,亦莫见怪。回谈生命,不论其在社会定义中的主宰与抹杀,不论其在唯物中的个体存在,不论宗教命名的灵心与众神,回归其自身。与人而言,父母赋予我们存在于世,或其操劳,或其松弛,或其关爱有加,或其不闻不问,于子于女,无可厚言,此语或与古语中“孝”义想论。
关于我。
甲子年,正月初一生于黄河故道边乡下农村回族家庭,村里都是一家姓,据说是祖父的曾祖父时,是一家人,因此乡里乡亲都以爷奶叔伯婶嫂相称。曾祖父一支属于年长老大之辈。据谈,从落脚此地之后,不论商,政、匪等皆无有树之人。父,行二,中国恢复高考那年的高中毕业生,因志愿填报盲目,未出乡门,至今居乡下。但于故乡言,已经属于懂知懂文的才子生,后学农科知识,于乡下种植经济作物(苹果、葡萄、棉花),对于果园,儿时尚有记忆。于乡下而已,归属中国传统思想论,乡人所识,唯有学则仕或出息。父寄托其愿望与我,因我10个月知行走,1岁知言语,母后述与我,属聪慧之童,讨村故墅老欢。5岁半入村学,所学文,归家可诵,父母喜。吾似知父心一般,小学成绩优,校里前三,实言,当时学非为己。10岁入初中,随年龄长,交朋玩友,成绩下降,与二姥爷联系,转移到隔壁乡镇中心学校就读上初二,住姥姥家。因入生地,无玩友相约,另因靠姥爷关系入学,心中想,唯有争气,以成绩报恩情。半年期考,张榜全乡第二,初二末乡统考,张榜第一,成绩破记录。97年临升学,父起初愿我上师范,学2年,毕业分配,归乡为师,亦不错选择。但98年政策变,废分配。后思,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学费记忆犹新入学交2700,全家卖粮食,卖家禽,筹借亲友为学费。后成绩略长,校300名内免学费,后三年略,记得当时月生活费60元。17岁高中毕业,面对高考,初战失败,后复读,可入京高校求学,家人喜,爷爷临终前知我成绩,未见通知书,即世,至今另吾思念。后文不述。
关于理想。
理想时有空无,是一种向往,阶段性、长期性皆存在。小时候常问,长大后,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我想,还没有长大,想那么多有用吗,能有个俄罗斯方块游戏机就是我的理想;高中后,心想,理想就是能挣钱不让父母于田地里操劳;大学时,心想,理想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理或知多起来;毕业后,理想很简单,能立足于世。而今的理想,显得更广,更多,现在的想法,还能叫理想吗。
关于思维。
20多年的感受,思维是跳跃的;关于某事,或许不用言语,即可能理解,感受到。不知是未遇知音,亦或是思维太自我,亦或是表达能力有限。静,不代表不清楚,说,不代表就懂,论,不代表就对,谈,不代表就能解决问题。再说角度,变化时,别有洞天;遵循旧制,发现不过如此。再说主动和被动,可能有些人认为一直没有机会去说,或者说的时候认为没有被重视。可能环境不是你想要的环境,但自己的原因呢,也要去考虑。本着怀疑的心境,看到的表象有时候是另一面的简单体现,有时候是故意而为之,不要想当然的认为。看事情,分角度、思路、近、远、连贯、相通。恍然大悟是后悔,原来如此是无知。做事情要坚信,有错误,从下次去弥补,而不是沉浸在旧错中。
关于此丛言,不论长短、大小、问题、感悟、喜、悲、知、理皆为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或有人认为,有人反对,皆无对错。言语的世界是自由的。反对者,我感谢,同论者,亦悦有共鸣。生活本是五味瓶,待之淡然,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