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
——散文随笔集《搅动生活之水》序言
汪烈九
开始对田德邦产生印象,源于1987年3月1日的《荆州报》。记得那天的报纸第二版头条是一个通栏标题:《“荆南杯”春联评选揭晓,仙桃市田德邦名列榜首》。那是这个赛事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当时,他才二十五岁。“天上无街市,过去空入诗人梦;地面有楼阁,如今遍为百姓家。”这副对联受到了楹联专家的广泛好评。当时想,年纪轻轻,却喜欢这类需要较深古汉语基础的玩意,而且居然获了一等奖,殊为不易。随后又注意到,在1989年出版的《沔阳县志》里,这副对联被收录了进去。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二十多年来,有意无意中,看到不少关于田德邦获奖的消息,目光总是被迅速牵引。2012年春,偶然在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国台湾网等网媒上看到纸媒记者田累写的报道被争相转载,内容是田德邦的散文入选《2010年台湾文学年鉴》。闭目沉思,感到他在不曾放弃的业余文学创作中,总有那么多神来之笔和精彩之作,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
他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对联,也写时评。有一段时间,我分别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过田德邦的名字,发现关于他的词条有时多达数万条。我知道,他真正触网,是近几年的事,然而,一上来就铺天盖地,不免让人有几分惊讶。只要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著名的网站栏目上,都留下了他耕耘的足迹。他的文章从网上被转到纸媒上,又从纸媒被转到网媒上。有的还杯引用到博士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里。有的文章,转载的网站多达数百家。除官方网站转载外,论坛和个人博客、工作室也争相转载。转载者中,不乏身居京城的专家、名牌大学的教授,也有许许多多的的普通网友。此外,海外、国外的网站也有转载。
可见,他的作品是很有市场,很受青睐的。
而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题名《搅动生活之水》散文随笔集子打印稿,正如书名所言,这些来自时代和生活的文章,是作者用力搅动形成的波澜,它让我们读来精神为之一爽,我陶醉在作者营造的散文意蕴和氛围中,有种口渴之时痛饮甘露的感觉。
老实说,现在的散文,我很少有能卒读的。原因在于大多使人觉得食之无味。不是矫情造作,就是似曾相识,或者干脆就是那种公式化的时文。至于那些无思想、无灵魂的肤浅之文和泛泛之作,更是激不起阅读的兴趣。而读田德邦的散文,会很快发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核”,都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人们常说,散文贵散,但是形散而神不散。要做到这样,必须有一个“珠子”。这个“珠子”就是散文的灵魂,也是体现作者学养、人格、思想水平高下的标杆。在田德邦的散文中,这些东西无处不在,这些“珠子”总是显得那么亮。开卷一路读来,让人不禁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妙之感。
无疑,田德邦的作品是充满悟性,也是敏锐和深刻的。他的散文随笔,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小巧玲珑,尤其从中可窥其上自先秦,下迄明末的那种篇制短小,内容精悍,语言简洁,感情充沛的特色。有些文章,兼具散文、杂文之韵味,读来味道特别。感觉继承了鲁迅散文的峻冷、峭拔,朱自清、冰心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的奔放、潇洒,还有沈从文那记叙自然与人文状况的审美情趣。这些文章,看似闲来之笔,实则颇具匠心,不能不让人叹服作者的功夫。功夫从何而来?从那些包含有丰富信息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涉猎极广,悟性极高。可谓“冰动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说:“板凳坐得十年寒,寒窗磨得铁砚穿!”我想,科举时代的苦行者,舍身拼搏挤仕途,莫过如此罢。这些作品,无不具有极好的质地和很高的品位。
散文许多是生活的体验,抑或是人生经验的累积。这些既需要细心和深沉的悟性,也需要敏锐的目光和深刻的思想。从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来看,虽然身在政府机关,但他并不热衷于仕途。可以看出,他淡泊与宁静,也可以领略,他的善良与睿智。这部近20万言的散文随笔集子,我反复咀嚼四五日,为其所作的读书笔记何止一本稿纸?如若要将这些感受全部纳入序言之中,那才真叫喧宾夺主了,所以,只能就其荦荦大端言之一二。如在《城市的B面》中,他向我们描述了官家与富人一掷千金的“豪”气,也写了抽高档香烟,包住大宾馆客房,以示融入消费“时尚”的穷人。作者指出,“时尚”不全是由官家富人促成,穷人的“人情比债重”的心态,何曾不是时尚消费的发酵剂?这样,仙桃这个城市人群最深处的隐秘被作者像用手术刀解剖病人器官一样的笔触,揭示得非常醒目而令人心颤。这里面折射着城市的B面。人性的美呢,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把钱借给陌生人》,是件极不起眼的事情,不就是那几元钱么?但其为人解困,不计得失所描述的境界,很好地阐述了“鲜花赠人,手留余香”的高尚品德之美。写游记,他紧扣游“眼”,直指内心和灵魂。君不见,有的人外出观光后附庸风雅,也写些叫游记的东西,见诸地方报刊。细心人对照旅游胜迹的说明书、介绍词一看,原来是“有的人”在干“王小二到此一游”的勾当。而在《取道九华山》中:田德邦看穿了九华山这处佛教圣地“入庙烧香,出庙作恶”、“不求神灵只求财”的伪善者,他用看似散淡实则隽永的笔触写道:“取道九华山,取自然之道,也取修身之道。”这岂止是在作文,这是品禅!佛教南宋鼻祖慧能指出修炼方式不止坐禅一种,他反对僵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味是什么,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有准则:不求名,不求利,看富贵为花间露水,看功名为瓦上薄霜;阳光普照,尽皆消退无形。这就是得到了禅味的快乐!作者取道九华山,品出了禅的真谛。《柳州山水》一文,不去写它如何位列中国西南“最著名的的工业城”,不去写他看到的广厦千万间,车水马龙,而是着眼柳州的桥、砚石、清水,将八桂大地的“山清水秀地干净”介绍给读者。作者为文,也不局限于凡人琐事,更多的是把目光和笔触放在思想意识形态和世事变迁中。《别相信马云》是一篇令人信服的文章。马云者,登上美国双周刊《福布斯》封面的风云人物,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要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标准的成功人士。现如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似乎深入人心。马云的话岂止在业内被奉为金口玉言,在众多的追随者中,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马云在微博中写道:“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装多了就会变成油罐车。”因此,“不读书的人不会太成功,读书太多了的人也不会成功。”田德邦认为,马云此言谬矣!他以拿破仑为例,条分缕析地向我们述说着关于读书的事情,将自己的观点精准而深刻地传达给读者,令人感佩其见识。“文章合为时而著”,对敏感话题,他从不回避。如拆迁,如领导之排名,如考察、提拔干部……都有不同凡响的独特见解,许多文章,几许幽默又几多辛酸。他对亲情、友情的渲染和描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我以为,把这本散文随笔集放在任何作者群中,都是难掩其耀眼光芒的。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杂文的战斗之风;也可以看到朱自清、冰心散文的温润委婉。但他绝不仅限于传统写法,而是落拓不羁,自成一格。这些文章,时而辛辣幽默,力透纸背,时而飘逸豪放,慧言睿语叠出,时而馨香四溢,淡雅迷人。而多数时候,他写出了我们想说没说出,想说而说不清的东西。笔力触及之处,总能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宽泛的知识结构,密集的知识信息,让田德邦写作时游刃有余,抽丝剥茧一样传情达意。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串又一串珍珠。
他不仅是一位散文作者,还是一位学者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