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制造金融恐慌
据报道,6月20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拆息最高居然达到30%。也许是我“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但除了上世纪80年代的“美元恶性收缩”、以及金融危机之下的国家“被逼收缩”之外,我确实没有见过哪国的中央银行如此调控市场利率,如此有意营造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我认为,中央银行必须予以解释,如此大起大落的利率,如此干枯饥渴的流动性,如此无所顾忌的资本坠落、财富蒸发,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央行这样的做法到底意欲何为?否则,这样的行为就是对中国经济、国民的犯罪。
我们都知道,中央银行仅仅法定存款准备金一项,手里就握有21万亿元现金。这21万亿元现金,每年将消耗4000亿元利息。这4000亿元现金无非两个解决路径,第一中央财政支付,第二发行货币支付。但无论哪种支付方式,都是老百姓的心血——财政支出是老百姓的纳税,发行货币是通过制造通胀后的全民支付。
有人心疼吗?更令人心疼的是:这笔巨额支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境外“热钱”支付利息。更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么一大笔流动性闲置在“池子”里边,中央银行却让股票市场、信贷市场——让中国实体经济遭受饥渴之苦,大幅拉高市场利率,拉高贷款利率,拉高实体经济成本。不管央行主观愿望如何,这样的做法势必引发国外“套利资本”涌向中国,客观上帮助了“套利资本”从利息的最终支付者——中国实体经济身上攫取巨额利润。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调控?中国人民是否能够或应对承受这样的代价?“中国人民”银行是不是必须予以解释?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我是在看不到,中国央行所做出的积极响应,而能够看到的都是相反的情况。
昨天有媒体报道说:中国股市不看肖钢,而是看央行。何止股市,整个中国经济都被栓到了央行的“裤腰带”上。不是吗?为了托住中国经济,政府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经得起紧缩货币政策的对冲?无法获得金融支持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可持续?
当积极财政政策被紧缩货币政策摧毁之后,那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便站出来叫嚣:政府投资的贻害无穷。因此,政府什么都不该干,应对让市场自然调节。这样的言论,实际已经砍断了中国经济一根重要的支柱,废掉了中国政府投资的政策手段。奇了怪了,全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在干预,而且美国的干预已经取得成效,但我们这个“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却比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市场”。天下岂有此理?
中国央行一向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坚定推进者”,但政策信息透明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原则吗?那为什么中央银行还要偏好“暗箱操作”?所以我希望中央银行言行一致,履行你们的信仰,向中国公众公开你们的政策意图。告诉我们,为了实现你们的目标,我们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是谁赋予了中央银行“顺周期”调控的权利?
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一致看空,华尔街已经发出“抛售人民币”的指令。而我们自己到底做了怎样的准备?我们还看到,美国突然抛出“逐渐退出QE”的政策,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我们自己到底做了怎样的准备?美国利用自己独特的货币地位左右开弓地伤害中国,我们到底懂不懂症结何在?谁在想办法应对?为此我请求、要求、渴求中央银行敢于站出来,给国人一个全面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