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内外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思考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厦门及时启动了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这是紧抓海西发展机遇,推动厦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厦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对于厦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在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工作中,经济上的一体化也同样具有基础性作用,需要予以重点考虑。没有经济发展上的统筹安排,不推进经济上的一体化,缩小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实现岛内外一体化是很困难的。因此,统筹考虑岛内外经济,逐步打破和消除岛内外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促进岛内外经济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岛内外经济一体化,则显得十分紧要。

一、岛内外经济一体化根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提出和实施,主要是针对当前明显存在于岛内外之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谓二元经济结构,实质上是指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并存发展、不能融合而形成的经济结构。厦门岛内外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岛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从经济总量来看,2008厦门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02亿元,其中岛内思明、湖里两区分别为480.34亿元和422.89亿元,合计占全市的57.9%;岛外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分别为217.79亿元、 210.86亿元、123.54亿元和104.60亿元,合计只占全市的42.1%。而且,这是在岛内土地面积尚不到岛外土地面积十分之一的情况下实现的。从人均收入来看,2008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47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则为8475元,二者相差近两倍。从产业发展来看,岛内主要是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几乎没有农业;而岛外大部分地区则是以初级工业和传统农业为主。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岛内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逐步向现代服务业经济为主转变;而岛外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有的地方还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总之,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岛内外似乎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2、岛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差距很大。一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岛内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岛外大多数地区还是农村和小镇,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要素上的差距。在各经济要素中,除了土地资源外,岛外与岛内相比,在市场、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都明显不足。三是政策扶持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岛内与我国其他城市一样,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政府扶持;而且,岛内还享有特区的优惠经济政策,这进一步加大了二者之间的政策待遇差。

3、岛内外经济发展处于割裂状态。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长期作用,目前岛内外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弱,事实上已经处于一种割裂发展状态。在产业发展上,岛内的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与岛外的传统农业关联性不大,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离得很紧,关系却很疏远。在投资和贸易往来上,岛内经济是属于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无论是目标市场,还是投资来源,主要是国(境)外。因此,岛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远比与岛外经济的一体化来得紧密。再加上岛内与岛外在地理上长期受海水阻隔,工作性和商务性人员往来不多等原因,二者在经济上的割裂就更为严重。

二、岛内外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岛内外经济一体化,实质上就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通过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政策,逐步打破和消除岛内外二元经济结构,建立起岛内与岛外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实现共同协调发展,最终使岛内外形成一个高度协调统一的经济融合体。对此,我们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1、岛内外经济一体化需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发展。首先,要改变以往过于倚重岛内城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将岛内外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建设,统筹产业布局,统筹资源安排。其次,要逐步取消各种不利于岛外经济发展的政策,打破阻碍岛内外经济合作的各种壁垒。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加大对岛外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目前岛内外在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上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取消各种对岛外的歧视性政策,实行岛内外平衡发展,也难以缩小这种差距。因此,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中,必须给予岛外某些特殊政策和重点扶持。第四,要实现岛内外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岛内外资源发展全市经济。

2、岛内外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分阶段、逐步推进的过程。目前岛内外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是长期形成的。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方面的原因。关于体制政策方面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改革的问题,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再调整,只有循序渐进,稳步进行,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另外,我们还必须从岛内外发展差距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实施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为此,应及时研究并制定岛内外中长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实施重点、主要措施和预期目标。

3、岛内外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在岛内经济与岛外经济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动发展关系。一方面,岛内经济与岛外经济的高度融合与联动发展,是岛内外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岛内与岛外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关系较为松散,与之相距甚远。如不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动发展,就算把岛外建设得再好,它与岛内还是难以成为一个经济统一体。另一方面,岛内外在经济上建立起紧密的联动发展关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问题。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行政措施当然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初期。但从长远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当岛内外的发展在经济利益上形成相互依赖和联动发展的关系时,才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有了经济上这种联动发展关系,互有所需,难以分离,经济上的一体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4、岛内外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岛内外形成一个高度协调、共同发展的经济统一体,让全市人民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岛内外在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融合。应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壁垒,促进产品、要素等自由流动,促进岛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岛内外经济的协调协作。同时,应将岛内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先进的公共设施向岛外居民充分开放,使全市居民无差别地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三、推进岛内外经济联动发展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几点思路

1、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岛内外产业对接与合作

经济上的联动发展需要有产业上的对接与联动发展作为依托。目前,厦门市的产业发展已进入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与并重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土地资源、产业要求等方面的限制,二者已不适合在岛内同时发展。从提高经济效率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来看,岛内更适宜于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则需要由岛外实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岛外工业企业逐步增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具备了承接岛内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因此,从统筹全市经济发展考虑,应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将岛内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加快推进岛外工业化进程,以缩小与岛内的经济发展差距,岛内则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这种产业布局的调整,不仅可充分利用岛内外的优势条件,也将大大加强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从而加速岛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具有天然的相互依赖和联动发展关系。经济学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实现制造业向先进化和高端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来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延伸制造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城市规划、项目准入、税费优惠、企业搬迁等措施,加快本市产业布局调整。目前,我市已经在岛外建立了许多工业集中区,岛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岛外搬迁,新建的工业企业项目也大多布局在岛外。可以说,岛外地区的大规模工业化已经拉开了序幕。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着力做好岛外制造业与岛内现代服务业的对接与合作,形成二者之间联动发展的“双赢”格局。这需要政府创造更好的条件,出台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措施加以促进。

2、升级岛外传统产业,着力发展岛外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及生态农业

随着岛外工业化的推进,其传统产业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不断下降。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的大量市民化毕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大力推进岛外工业化的同时,不应忽视农业的发展,只是这个工作的重点应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岛外农业的经济功能应逐步向满足广大城区市民的郊区休闲观光需求和健康生态食品需求的方向转变。一方面,这是提升岛外农业,促进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它将使岛外农业经济面向的服务对象在更大程度上转变为岛内居民,从而加强岛外农村与岛内城市的日常联系,促进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因此,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帮助和引导岛外农村着力发展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和生态型农业,建立起更多富有特色的乡村度假休闲区,以及各种优质无公害蔬菜、名优水果、各类花卉生产基地等。

3、建立岛内区与岛外区联手推进一体化的利益共享机制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加快推进岛外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这对于岛内区而言,关系似乎并不大。而且,岛内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考虑,可能并不积极。另外,从岛内区与岛外区各自发展的角度看,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岛内区有资金、技术、人才和招商引资等优势但受土地稀缺和城市规划限制,而岛外区则恰恰相反。如何协调岛内区与岛外区的利益关系,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和强力推动,也不能完全要求岛内补岛外,必须兼顾岛内外各区的实际利益。因此,岛内外一体化要注重利用经济手段,依靠经济上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在这方面,建立岛内区与岛外区“联手推进、利益共享”发展机制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事实上,我市在这方面已有尝试。比如在同安工业集中区内设立的区与区之间税收共享的思明园和湖里园,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岛内区而言,可以继续做大做强其工业经济,从而提高了其将工业企业转移岛外并继续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对岛外区而言,工业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将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从而加速本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今后,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中,还应该出台更多鼓励岛内区与岛外区合作发展、利益共享的政策制度,通过加强区与区之间的合作更好地促进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

4、建立起联接岛内外的快捷方便的交通信息物流网络

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无论是产业对接、区际合作、企业关联,还是商流、物流、人员往来,都必须要有快捷方便的交通信息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这也是打破厦门岛内外特殊的地域限制,实现岛内外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一是要建立起连接岛内与岛外主要城镇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实现半小时都市经济圈。经过几年的建设,厦门各方向的出岛桥梁、隧道等基本贯通,BRT也向岛外各区延伸,今后应加快建设岛外主要城镇之间、城镇与工业园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二是要加强岛外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起岛外与岛内全面对接的信息网络,在岛外建设起高效的电子化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满足岛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需求。三是加快岛外物流基地建设,满足岛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5、大力增进岛内外之间的工作性及商务性人员往来流动

在经济发展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和一体化,需要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的工作性及商务性人员往来流动于岛内外之间,使他们像一根根无形的纽带将岛内与岛外紧密联系起来。当前,厦门市委市政府正加快岛外城市建设,提出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精心规划建设集美、翔安、同安、海沧四大岛外新城区的宏大目标。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加快岛外城市化进程,满足本地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大大缩小岛内外居住条件差距,吸引更多人向岛外迁居。在岛内外半小时快捷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后,政府在房地产业发展上可以实行“岛内限制,岛外扶持”的政策,力促将来形成大量人员“岛内工作、岛外居住”的局面。另外,政府还可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岛内区与岛外区干部交流和对口支援制度,从政府工作层面进一步加强岛内外经济的联动发展。对于岛内居民迁居岛外以及各类人才落户岛外,在政策上也可给予优惠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甬军,陈爱民. 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9[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贺东航.从内生型城市化到建构型城市化——我国城乡一体化中的晋江模式J.东南学术.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