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青
在纪录片《苦难辉煌》中,曾展现过了共产党在“扩红”过程中,井冈山人民给予无私支持的感人场面;解放战争后,陈毅在总结准海战役时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罗斯.特里尔的著作《毛泽东传》里,在谈到国共两党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各自的处境时,曾这样说:国民党的军队占领了城市里的火车站,而中国的老百姓则帮共产党占领了铁路。汶川地震发生后,十多万解放军将士在抗震救灾中忘我和大无畏的表现,在让境外媒体和西方国家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让国人在和平年代感受到“军民鱼水情”这一传统所激发出来的力量,我们由此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依旧是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会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为拥有这样一支军队而自豪!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的铸就,始于毛泽东于1929年冬在古田会议上提出的“党指挥枪,官兵平等,兵民一致。”三大建军原则,我们研究该指针的提出背景及其得以贯彻的过程,围绕如何有效的完成组织的变革过程这个话题,收获了以下启发。
一、认清形势,厘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勇敢的做出“变”的决断。
无论那一类型的组织,“变革”涉及到的内容无非就文化变革、战略变革和管理方法变革三种,同时呢,每一类型变革举措的指针应是组织的使命。偏离“使命”的变革行为,短期内或许能获得一些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定会减弱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
“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贫穷、没有失业、人人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所有共产主义者肩扛的使命。条条大路通罗马,使命达成的路径可以有很多。中国共产党最初选择的道路是和国民党合作,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另辟的路径是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做基础,通过武装革命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但随着行动的展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也按共产党的意图实施武装暴动的革命军队伍,是由农民自卫军、工人武装、从国民党那边争取过来的人员等多股力量汇编而成,“三湾改编”之前,在各路武装革命队伍的组织架构中,党组织为负责宣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军事决策权是集中在军事领导者手中,且,党组织的宣教工作只渗透到了连级而没到基层。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消极影响有二,一是不能保证军队的行动能服务于共产主义事业。虽然这支部队中,有不少是党员,但并没有形成坚强的组织,所以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和朱德都承受过手下将领率队退出革命的苦痛;二是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不能有力的宣贯到基层,从而共产主义使命和愿景对基层战士的精神激励作用,未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一旦经历挫败,消极情绪就会迅速蔓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毛泽东在率秋收起义部队撤到井冈山的途中,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通过完成“党指挥枪,把支部建到连上”的组织架构重建,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一支绝对接受自己领导的革命队伍。
张国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曾试图发动组织的变革——另行成立一个党中央。虽然张国焘曾在五.四爱国运动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建过程中,付出了心血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利益面前,照出了他是个伪共产党员,是个机会主义者,所以他凭借“共产主义”这面旗帜,曾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却并未获得持续的成功。
任一组织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即有固守的东西,又要及时的以变来应对所处环境的变化。固守的是使命,是对认为“对”的事物的执着;变的是观念、、策略、方法和技术。对那些自己组织的使命有着清晰认识的领导人来说,是幸运的,因你不用再围绕“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而伤脑筋,同时使命也能帮你更容易吸引志同道合的追随者,并会时刻提醒你谨防掉入舍本逐末的陷阱,需要你做的只是,能认清形势,厘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及时的、及时的做出“变”的决断。在这过程中,除了变革方案的拟定,需要一些想象力之外,其他的,你付出的只是勇敢和激情,因为变革,除因秩序的重建而带给人不适应之外,还会影响到组织中很多人的利益,所以,阻力势必充斥着变革的整个过程,但这些阻力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只要高层领导者自己有着拥抱变革的激情,有着必胜的信念,并通过大量的情感性活动和沟通来感染带动身边的人,变革举措就能解出成果。
二、建立一支高层团队来支持你的变革决策
即然变革的过程定会遭遇阻力,那么若没有一个团结的高层团队,当你和你的组织处于危机或巨大的压力之下时,就很容易发生内讧,从而给组织带来致命的打击。当年,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意图没达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坚定的站在了一起。支持变革的高层团队组建,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完成你的变革构想
变革构想,首先是源自对复杂事务背后本质的洞察,这种洞察力的涌现,过去阅历中所行成的知识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毛泽能的军队管理思想的诞生,也正是他对自己阅历中所形成的知识进行反思及对革命前景进行展望的结果。我们知道,毛泽东湖南第一师范之前,曾有半年投身于长沙革命军的经历,对旧军队的文化和官兵关系,他有亲身的体会;秋收起义军的士气呈现的是,打了胜仗就骄傲,一遭遇失败就垂头丧气,甚至有人选择退出革命,这是他亲眼看到的;红军队伍里的官兵关系,跟白军里无异,上级打骂下级是常事,共产党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你革命军队伍里就没实现人人平等,你说的话谁信?这让他恼火;红军打仗,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中国,所以打仗只是红军的工作任务之一;红军和白军的力量悬殊,且在老百姓的眼里红军是“匪”,不用行动获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红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些问题梳理清楚了,你的构想方案也就涌向出来了。
2、确定高层团队的人选
在一个成熟的、稳定的组织系统里,领导团队建设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人是否具备领导者才干,主要是考察他对组织使命和价值观的认同、他的前瞻思维、敢负责的勇气及品格。
秋收起义之后,三湾改编之前,形势让毛泽东不能通过时间来考察和培养干部,加之他在军中的地位处在军事领导人之下,他若想实现自己的改革意图,唯有通过耐心的沟通来说服起义军队伍的领导团队,幸运的是,通过通宵的热烈讨论,秋收部队的前敌委会议通过了他的改革方案。当时在会上,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余洒度曾提出过各种质疑,他后来叛变投敌,他的品格和对党的忠诚没经受住考验。
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后,说服朱德对军队进行整改,相对就简单多了,一是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经过半年多的整改和发展,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带给了他很强的心理冲击;二是他与毛泽东一见如故,两人一文一武是绝佳搭档;三是朱总司令的品格和事业追求,能让他从大局出发,来摆正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之间的关系。后来,朱德和刘伯承能在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径中发挥积极的影响,都是“品德”、“勇气”这样的要素在发挥作用。
3、设计好你的沟通语言,以保证和团队成员的沟通效果
你为何要发起变革?背景是什么?你提出这个该方案的依据是什么?实施这个方案能给组织和个人什么好处?会存在那些风险?这些问题,你回答不上来,或倾听者对你的回答不满意,就很难达成改革共识。
在三湾前敌委的通宵会议上,毛泽东解对以上这些问题,都清楚的做出了解答。在向全军宣达会议精神时,他又借助贺龙的革命事迹来鼓舞士气。随即,部队开始整编。
三、划块实验田,来完善变革方案
从理论上说,组织管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事项,大多都可以在事先识别出来,并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来防范风险。但现实的世界,是变化无常,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你的构想是不是异想天开、策略是不是最佳、资源和能力的准备程度是不是与目标匹配等事项,都无法得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你一下子在整个组织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展开变革,则有盲动之嫌。所以,变革先从局部切入是必要的。局部实验的作用有三,一是能验证变革方案的有效性;二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数据,为修正和完善变革方案提供了依据;三是若实验的结果证明方案无效,则避免了整个组织承受损失,若证明有效,则会增强团队成员对变革举措的信心,从而使变革的阻力降低。
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完成的整编,对当时的中共整个武装组织来说,也只是个局部实验,它在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提供了样板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毛泽东在中共组织内的影响力。
四、完成实验成果在组织管理机制中的知识沉淀
一个组织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他核心竞争力的大小,而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从经验和教训中学到的知识,在没沉淀到组织管理机制中时,这些宝贵的知识就只隐藏在团队或个人身上,并没有转化为促进整个组织能力提升的组织知识。变革方案经局部验证后可行,在组织内全面展开新的行动前,是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检讨,然后就如何将盘点出来的知识沉淀到组织管理系统中之事宜展开讨论,最后就目标管理、劳动分工、指责职权、及沟通协调等机制的优化方案达成团队共识。
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红军第 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完成上述这个动作,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由此毛泽东整改秋收起义部队的成功经验,为后来党和红军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五、组织培训,以提升变革方案的执行力度
组织一旦做出了实施变革方案的决定,就对组织成员的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若不展开大量的有效的培训工作,变革方案的执行力度就会打折扣。
毛泽东在带队进驻井冈山搞根据地建设之初,毛泽东就在宁冈的龙江书院创办了军官教导队,他亲任教员,向官兵们宣导建立根据地的意义、讲共产党人的使命和信念、讲如何实现官兵平等和官民一致,由此开创了井冈山建设的新局面,也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教育的历史。
彼得德鲁克曾说“没有绩效,就没有追随者。” 而任一组织在发展历程中,都是有时起有时落,很难见到长期的、持续的成功,由此,变革管理在组织里一直都是最为鲜活的话题。但在现实中,70%以上的变革活动,要么彻底失败、要么目标遭到侵蚀。何故?研究下从毛泽东建军思想落地的过程,就会发现他的成功,源自他有着①出色的洞察力②危难之时高高举起真理火炬的果断与勇敢③出色的组织能力④足够的耐心。
本文作者张青女士,专注于目标管理与执行力管控课题的研究,咨询顾问,培训讲师.张青更多原创博文请登录www.zqstudio.cn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