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谢国忠较劲“内需”


  任志强因为预言房价会涨而屡屡应验而被称为“楼市预言帝”。而一直看空楼市乃至看空整体中国经济的“空军司令”谢国忠被任志强讥讽为傻子。但谢教授败而不馁,屡败屡战,最近又发空头言论,6月2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参加同济大学MBA项目20周年庆典活动上,表示世界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中,而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尤其严重。他预计,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将在数个月内破裂,最长不会超过一年,这些都来源于致富欲望和超额货币。

  钱皮注意到的倒不是谢国忠这次会不会再次败在任志强手中。而是注意到谢国忠关于“内需”的说法。谢国忠指出,城镇化、房地产无法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并建议政府减税1万亿元,以此拉动内需。由此从此可以看出,谢国忠认为,内需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谢国忠所说的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几乎已经成为了全民共识。但是,就像调侃经济学家的名言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经济学家的对面都站着一个和其观点相反的经济学家。前世行副行长、同样常常被冠以“著名经济学家”之名的林毅夫对中国经济一直唱多,与谢国忠相比,可谓是“多头司令”,林在之前就明确表示说,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增长,但增长还是要靠投资,而不能依靠内需。林毅夫说,内需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并不能拉动经济的发展。

  那么,中国经济到底是探底还是继续增长?内需对于增长到底有用还是没用?

  从经济学部门分析法来看,经济发展的总的形态只有一种形式,即厂商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的交换,即劳资交换,如果把厂商参与这场交换的行为称之为“投资”,则投资就是就是厂商部门对居民部门劳务的消费。

  从这一点来说,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投资的过程,所以,林毅夫说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是可以成立的。

  钱皮注意到的是林毅夫和谢国忠对于内需作用的认识差异,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认识,可以用来作为解释休谟法则的典型案例。价值主观论即价值判断因人而异。

  休谟法则是说事实无法决定价值。经济的现状是一个唯一的事实判断,而根据这个既定事实,它究竟对于未来是一个好的机遇、基础,还是一个坏的危机开端?每个判断者都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好坏有别的判断。

  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并危机中国经济之际,林毅夫也针对如何拉动内需出主意想办法,但是现在他的观点显然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同样说明了价值判断的主观特性,即对于同一个事物,一个人对其价值判断是会随时而变的。

  林毅夫关于消费是目的投资是手段的分析,乍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是他没有区分不同经济部门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厂商部门和居民部门是有所区别的。把消费作为目标的,只是居民,而居民获取消费资格的方式是出让劳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投资),而厂商部门不是以消费为目的,投资是其手段不假,但厂商部门一定是以资本敛聚为目标的。

  另一方面,林毅夫看到的所谓的内需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行为学上完全不能成立。经济活动本身是人们的一种操作行为,即符合趋利避害动机的主动行为。支持人类操作行为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只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段表现的不同而已。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推动力,而经济活动才是满足需求的手段。没有为了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林毅夫所说的作为经济活动目的的内需,其实是在推动经济活动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产生的新的需求。

  不过,林毅夫所说的内需无需拉动的说法倒是符合行为学的原则。作为消费解释的内需是操作行为,操作行为就是主动行为,是自发的,不需要外力拉动就会在适当条件下自行展开。但是,如果把创造内需展开的“适当条件”看作是对内需释放的“拉动”的话,拉动内需之说也是说得通的,只不过是“拉动”一词有点语病罢了。

  以此道理,其实“经济”本身也是不需要拉动和发展的,它自己具有发展本能。说“发展经济”和“推动经济发展”本身就不符合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经济活动参与者是理性人,而把经济活动者都看成了不知道趋利避害的愚民了。

  但以此就说内需对经济发展无用当然不能成立。在市场制度之下,任何需求都是通过市场交换得到满足的,即用支付获取需求。所以,经济活动的本身就是需求得到满足的活动,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解读,经济发展的同时就是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不论是被说成是“拉动”还是“推动”。

  “需求”作为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因,这无需做任何解释了。因果逻辑认为,一个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是不可颠倒的。林毅夫把新的需求的产生说出是满足原有的需求的活动的结果从而简化为“需求是经济活动的结果”,这本身是混淆了两个不同事件过程,出了逻辑错误。

  至于是“内需”还是“外需”再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完全不必费心了,因为,全世界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地球上,站在地球外看,都是“内需”,迄今为止还没有地球人与外星人进行任何交易的事件发生。如果说地球上存在经济活动的话,就必须认识到这一定是在地球人的内需推动下发生的。

  造成经济学家们分析失误的另一原因在于,经济学当中的投资和本质上的投资并不相同,而是指厂商部门内部的银行对其它厂商的借贷行为,而这种部门内部的借贷,从宏观上看,就像一个人把钱从左口袋装入右口袋,并不能带来任何积蓄的增长。

  在货币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增长,都是以货币积累的增长即货币增殖为判据的。在货币只能来源于货币当局这种制度之下,没有货币增发,随你无货币制造权力的居民和厂商部门怎么折腾,只有既发货币的分布状态的改变,而不可能有任何总体上的增长。也就是说,货币经济体制下,不增发货币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增长。

  从这一点上,谢国忠教授把经济危机归因于货币发行的论点是不可成立的。成也萧何败萧何,失去本位的货币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货币经济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