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里,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配套体制等都将全面、快速地完善起来,形成一个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能够有效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同时拉动和满足内需的庞大产业链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本文旨在从产业链建设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对我国养老产业和老龄关爱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和行业切入机遇,试作一个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养老产业链,按照老龄人群需求(目标用户市场)的生成、发展和提升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两项基本需求:(见下表)
|
初级阶段 |
发展阶段 |
高级阶段 |
生理需求 |
服务型产品(护理、养生) |
适老型产品(硬件、设施) |
文化娱乐型产品 |
心理需求 |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
老有所为 |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
对应行业 |
养老院、社区服务等 |
科技产品、医疗产品、养老地产等 |
老年大学、文化产业 |
关键要素 |
专业人才、标准化、 服务品牌 |
科技、专属资源、资金、产品品牌 |
文化品牌、哲学、心理学 |
初级阶段产业板块主要指对老龄人群的基本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
发展阶段产业板块主要指社会为步入老龄化阶段所作的硬件准备,包括建设单位、生产企业等等,属于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高级阶段产业板块指人类生命由衰老而至终结过程中,所需要构筑的和谐氛围与健康心理,包括敬老爱老为主题的孝文化产业与心理学产业。
各大产业板块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上表所示,掌握这些要素资源的企业才有可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与龙头地位。
其中,两项基本需求是指老龄人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在各阶段产业板块中都有所反映;然而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产业,基本上还只能做到部分地、低层次地满足老龄人群的基本生理需求,而在心理需求层面的供给则几乎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
我们知道,产业发展的一般周期规律是:从劳动密集型起步,逐步发展到技术密集型乃至资本密集型。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现阶段正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因此:
——具有技术密集特征的产业将获得竞争优势;
——具有资金密集特征的企业将获得战略优势。
这或许能为我们对于养老行业的产业布局乃至战略规划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从产业建设的关键要素来看,劳动密集型阶段需要的是大量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合格的劳动者(服务人员),以及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和由此通过竞争优选产生的服务性品牌;而基于服务提升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各种新型技术手段和产品的开发、引进,将在此阶段获得产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并继而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的养老地产、战略性投资企业的建设布局,将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
另一方面,随着老年心理学、老龄社会心理学和老龄社会学的研究深入,针对心理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开发,将在社会文化产业领域方面获得超常的发展,并同步作用于针对生理需求的生产服务性产业群体、帮助其提升产品服务水准(例如硬件设施和产品服务的适老性改造、从业人群的素养提升和社会应用环境的改善等等)。
通过上述推理,我们应能迅速地找到和发现那些正在或将会制约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环节,并且有助于新进的投资人和企业家能准确地发现该行业的潜在机遇和蓝海空间。
进一步展开分析,我们可以从诸多行业现象中发现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1、养老护理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按国际惯例,当60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达到7.13%,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已经接近14%的老龄社会门槛,并将迅速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我国每百位老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相比也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十二五”计划提出的“9073”养老新格局的要求:“9073”是指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使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直接新增养老服务就业岗位500万个。
也就是说,按照“9073”计划的要求,近年将有500万新增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即将担负起养老服务第一线的工作,再加上目前在岗的上千万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需求,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任务从数量上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高校所有专业一年毕业生的总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然而国内目前在养老服务领域甚至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无论是合格的专门职教机构,还是教材和师资,都处在严重匮乏的阶段。
而结合“9073”的格局规划,更进一步来看,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老龄人群不在机构养老的服务范围内,但他们同样需要获得专业、贴心的关爱和照顾。因此,对于养老服务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只是限于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也包括全社会有孝心、有爱心的普通民众,这是老龄化社会的刚性需求。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产业提升的需求
当前国内养老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兴起,然而从房地产业(如“养老地产”、“老年社区”、各种养老护理院等)到家政服务业,普遍遭遇合格人才短缺、专业化程度低的发展瓶颈;很多项目冠以“养老”名义、却往往停留在商业化的包装宣传上,没能赋予实实在在的针对老龄人群的专业服务内容。究其根源,这些现象与目前我国养老相关产业的行业标准、专业化和服务品质管理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和社会需求水平是分不开的。
例如,与日本等老龄化现象同样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大多没考虑老龄化因素,公共设施的适老性、老龄人群科技产品与服务模式的针对性开发,都还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
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都会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智力密集型乃至资本密集型转化的过程,传统的养老服务产业是劳动密集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生活品质意识的提高,以往依靠家庭妇女的经验常识、通过承担繁重体力劳动来从事养老服务的观念和模式也会产生变革,逐步向科技型、智力型模式转化,实现产业革命式的飞跃。在这过程中,人才战略是产业崛起的核心要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将从简单劳动向智力劳动转变。
因此,作为“夕阳工程、朝阳产业”的老龄事业的发展方向,不仅一线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需要获得养老技能的专业培训,而对于从事养老相关产业的管理、科研、建设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也需要从专业技能和智力创新的角度来加强产业改造,包括使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老龄社会生态、老龄身心需求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鉴于此,开展老龄社会学和老龄心理学的相关课题研究、为社会提供适切的老龄问题研究成果、培养养老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是我国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和提升的迫切需求。
3、扩大就业的需求
当前正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国内政经、产业界的共识;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养老服务产业,完全符合上述四项共识的指向,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这一策略调整,也在客观上推动、形成了对养老产业和养老人才专业培训的巨大的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从业人员除部分护理专业人员外、主要还是依靠文化程度较低、擅长操持家务的中年妇女为主,由于该群体专业知识不足、教育水平较低,只能满足日常换洗、饮食需要,对于老龄人群的精神关爱、养生保健等中高端需求层次基本难以覆盖满足,甚至有的还会出现虐待、侮辱老人的恶行劣迹。
目前,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护理院(包括“养老地产”、“老年社区”等),乃至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家政服务业,普遍遭遇合格人才短缺、专业化程度低的发展瓶颈;另外,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也在客观上推动、形成了对养老产业研究和养老行业人才专业培训的巨大的社会需求。据此,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提出了“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推行养老护理院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的要求。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水平,使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结构向知识型、专业型转变,不仅有助于规范、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水准,还有利于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保姆”职业的一些偏见和歧视,从而吸引更多的有爱心、有技能的高素质求职人群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领域里来,改变“招工难”、“就业难”的两头冷的局面,扩大就业门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水平。
4、构建和谐的需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而道德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在商品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重建社会道德”,是当前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有道是“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的“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独有的、也是最纯粹和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也能通过养老风尚的形成和敬老文化的传扬,带动社会道德文明的向善之旅。这也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爱心护理工程”所倡导的“孝行天下、构建和谐”的真谛。
正因为老龄爱心护理工程不仅仅停留在“护理”的层面,更注重的是“爱心”的传递与社会文明的教化,所以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还不足以承载这一崇高的使命,而需要通过开展更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更广泛的道德文化宣传,把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弘扬起来。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当前制约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积累;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归根到底又在于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