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内容不是越多越好


  昨天晚上睡觉前,没头没尾的说了句“一个媒体只要把内容砍掉50%,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媒体;如果把内容砍掉80%,那它就会成为一流的媒体。”然后我就去睡觉了。今天早上起来一看,大部分读者都没看懂我啥意思。如果只有少数人没明白,那是他的问题,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明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sorry sorry。

  这句话如果放到一个上下文当中,应该有这么个前提条件:绝大多数媒体的内容量都过载了。好的内容总是稀缺的,内容量越多,好内容就越会被差内容稀释。所以,我们只要简单的砍掉那些差一点的内容,留下好内容,这个媒体也就变好了。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为什么媒体总是喜欢把内容弄得多多的?我敢说,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或者是“因为别人也是这么做的”。

  中枪的人有木有?

  稍微不直接一点的答案,我估计大抵分这么几种情况:

  网络媒体——流量大小直接和广告收入多少挂钩,要做大流量,就必须用海量内容往上堆;

  平面媒体——总编说:“杂志每个月的页数是固定的,我必须要给它填满呀。”记者说:“我的工资是和字数挂钩的,我只有多写才能多赚钱啊。”

  这些理由听起来都没错。但问题是,这个逻辑变得越来越不奏效了。以前,媒体内容和媒体渠道是合一的,所以内容越多流量就越多,于是广告就越多。但是现在,内容和渠道越来越分离了,内容未必能带来流量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看天下网商的文章,难道必须要上官方网站才能看吗?当然不是,通过微博、微信、zaker、网易云阅读你都能看到,这些流量都不是天下网商的。所以对于我来说,与其要流量,不如要品牌,内容的质量对我来说远远比内容的数量更重要。

  媒体行业是跟互联网技术发展变迁联系最紧密、相关性最强的一个行业,它的变化也和互联网一样快速。我现在越来越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媒体公司了。天下网商是一个媒体公司吗?不是,我们是一个专门为网商提供成长服务的公司,媒体是我们旗下的一个业务板块。36氪是一个媒体公司吗?也不是,它是一个为创业公司和创投提供中介服务的公司。

  在未来,可能只有极少数媒体公司可以继续沿用经典的“发行 广告”模式,这个模式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可能都要向“媒体 服务”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