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的经济发展应一次性进入汽车时代


柴福洪
 
改革开放30多年了,黄冈地区的经济始终没有达到中国发达地区的水平,不是黄冈市各届市、县领导没有能力,也不是黄冈人笨,而是我们黄冈人整体思想认识落后,没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计划,并坚持几十年不变。党中央、省委号召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动群众做富民的事,只让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们单打独斗,没有发动群众。
 
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地方、基层的党政干部的确吃了不少苦,做了很多工作,但与外地比,总体效果不好。黄冈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始终没一个长期、高速发展过程,走走停停,老希望换人、换个新人,眼睛只盯在上面,没有自己的办法。这就是黄冈的症结所在,如何跳出这种发展、停顿、再发展、再停顿的怪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1、黄冈的发展,不宜以工业为主体,应以旅游业为主体。黄冈有700多万人口,几千年都是以农业为主体,其文化与能力不支持工业化,但支持小农庄园式旅游。现在是汽车时代,必须有汽车时代的思考才行。
 
20-30年内,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大大超过农村人口,城里人利用假期,甚至双休日,都想到一个清静的、山清水秀的农家小院住上一两天,一家人在周末乘座私家车而来,让子女接触大自然,了解人情世故,将是不可抵挡的诱惑。
 
城市的富裕人群,希望在交通方便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自己的休闲别墅,更是不远的现实。现在高速路基本上在黄冈四通八达,但进乡入山的“毛细血管”还不发达,黄金宝地都被称为穷山僻壤,甚至成为无人山、土地荒芜的无人区。
 
私家车,要不了几年在黄冈也会普及,交通工具不是问题,人们的活动半径一般都在100公里以上,黄冈离武汉太近了,它实际就是武汉的后花园,休闲的天然去处,如何把黄冈的山山水水打造成武汉人的休闲场所,需要我们做出规划。
 
如高尔夫球练习场与高尔夫球场,是国家禁止的项目,但黄冈十多个县级单位,只能建一两个,不能大家都建。如越野车竞技场,汽车越野赛场,也只能建一个。而野营式旅游地可建多个,深山别墅也可以多建。每家每户都可以建成农庭式旅馆,每个周末接待一两个家庭住宿,吃住收入三五百元,加上农产品,就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为了打造黄冈的旅游品牌,不要太过自私,首先就做环大别山区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赛;再做一个黄冈旅游度假周,让民众动起来,让惠民事实激发民众的积极性;最后,把罗田天堂寨、簿刀峰、漂流、遗爱湖等区内风景拍成风光加故事片,带动旅游业发展。不要过分依赖红色旅游品牌效应,人的消费观念与政治、与历史上的红军武装没有关系。
 
黄冈的农业,大块农田要保持种植水稻为主,以农场、公司经营为主体;零星农田与山地,在保自食自足需要的前提下,必须向观光农业、商品农业转向,以家庭经营为主、公司经营为辅。商品化农业不需要政府指导,但需要农场主的经营理念与引导。
 
2、黄冈的城市化,不宜发展大城市,应以小城市为主体。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城市化是必然现象,黄冈的城市化不可能完全靠大城市来支撑,主要是人口基数大,文化与技能素质不可能让其迁居大城市,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小城市。
 
现有的三个城市,都是县城。黄州目前也是县城,要想发展黄州,只有走旅游和教育两条路,而且要改度观念,要挖掘黄冈的文化内涵,“东坡文化”不能当作黄冈的地域文化品牌来做,苏东坡只在黄州住了几年,写了两篇文章,它只是黄冈文化外来的一滴水,黄冈从一数到十的名人文化远远超过东坡文化效应,倒是可以把苏东坡与遗爱湖二者结合在一起写成小说,拍成故事片。
 
目前的县级市只有名、没有实,不及于发展县辖市好。但在中国建县辖市,涉及体制问题,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发展一两个建制镇,做出各自的特色,打出自己独特的城建内涵。人口流动,政府不作任何限制,户籍转移权交给户主,进城者,农民身份必须改变。人口城市化与农业旅游化同时并举,才是黄冈的发展潜力。没人普通民众的富裕,不是发展。
 
3、黄冈的优势是青山绿水、空气新鲜、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青山绿水、空气新鲜是旅游业的资本,是城市稀缺产品,是不可了替代的资源。保护好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办有污染的工业就是轧我们的饭碗。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是观光农业的资本,也是不可了替代的资源。
 
2010年本人就认定《“青山绿水”是财富“经济落后”是资源》,该文被多家网站转载。当时就认为:当今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建设“青山绿水的大地”,也是给社会创造财富,工业品生产不是唯一出路;保持(工业)经济落后状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和具有本地原始生活方式特质,就是未来发展经济的基础性资源。
 
中国那么大,东西自然地理迥然不同,南北人文差别迥异,全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能同步,不可能每一个地区都能建成“经济百强县市”。山大、沟深、坡陡、人稠、民贫,是典型的中西部山区的写照;沙化、石化、荒漠化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后发地区,一般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没有本地特色产业支撑的经济,是不可能持续的。 
 
                                     2013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