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安倍经济学


  「日元先生」榊原英资,上周与笔者在今周刊主办的《亚洲经济高峰论坛》上同台论道。「日元先生」断言,日元汇率短期内不会突破兑美元一百大关。他的话音未落,日元兑美元汇率第二天就冲破了一百关口。榊原预测失准,究竟是老马失蹄,还是另有苦衷,笔者无从了解。

  「日元先生」的第二个预言,乃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日元贬值来拯救实体经济,不会有多少真正的效果。笔者对此观点深以为是。

  安倍经济学自去年十一月出炉至今,日元暴贬,日股飙升,其在金融市场的成就,堪与伯南克的QE政策、德拉吉「不惜代价捍卫欧元」之豪言媲美,实为国家资本主义时代的神来之笔。为安倍晋三带来高人气,为对冲基金带来发财良机。日本央行在今后两年将基础货币数量翻倍,笔者认为日元资产升值(reflation)故事,尚在进行中,不仅股市出彩,楼市也有颇大的商机。

  然而,安倍经济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就未必一样有效,其在股市的猪突猛进与在经济上的举步维艰,可能形成鲜明对照。

  股市繁荣的关键,在于流动性。流动性可以由央行制造出来,也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变出来。当外资涌入,当市民将自己储蓄中拿十%出来炒股,股市指数便升上去了。电子数字以几何级数跳升,并非难事。

  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就业的产生,这些需要一点一滴做出来,远比操纵电子数字更艰难、更复杂。日本第一季度的GDP增长不错,不过这基本上是建立在靠汇率和股市冲动之上的,此动力能否长久维持,还要看就业增长,看体制上和企业文化上的突破。

  日本的人口老化问题,及结构性痼疾,并非货币政策所能左右的。日本的企业文化,压抑着改变,限制着创新,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二十年的萧条,令研发费用一降再降,除了汽车业外,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出现全方位的萎缩。试想,如果索尼(SONY)手机降价二十%,阁下会不会由苹果或三星手机转用索尼手机?如果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再,靠汇率变化所产生的股价冲动,最终很难有盈利的持续支持。靠QE幻想出来的就业复苏,不过是水中之月。

  安倍的经济措施,实际上在威胁企业,如果他们继续坐拥现金,不思投资,那些现金会在通货膨胀中贬值。安倍政策同时在威胁消费者,如果他们不愿消费,放在银行的储蓄会缩水。然而消费者愿不愿意消费,取决于就业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没有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难有持续的上升。缺少消费,企业投资自然没有动力。

  安倍经济学,有12-18个月的窗口期,即资产升值所带来的财富效应能否拉动实体经济中的消费。与此同时,汇率无序贬值的风险,随着贸易逆差的增加而提高。国债市场崩盘的风险,随着债务负担增加而提高。安倍人气虽高,走的却是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