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都被金融包围


       对于陈志武先生的了解首先是认为他是一位“公知”。在金融危机之前到金融危机之后的一些文章,陈志武先生展现的更多是一位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他对于金融知识的媒体化普及。从陈志武先生的微博跟随者数量就可以看出来。

《金融的逻辑》也是陈志武先生的一本金融知识普及化的书。首先给了金融一个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

价值是金融的根本。但是价值如何界定?计划经济的价值定义为什么在市场经济的价值定义面前几乎没有意义?因为计划经济创造的是物品,计划经济认为交易不创造价值。而市场经济认为物品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物品没有交易的情况下只能视为财富,而市场经济使物品具有了可交易性。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从交易的随机变量和随机变量定价的问题来分析,其实金融只是一个新名词,事实上金融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一直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只不过存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现代金融更加具备可交易性,能够转化未来的价值。把固定的财富转变成可交易的金融产品。

从原始部落的公有制开始,物品的可交换性也是一种金融方式,使得人类活下去的能力最大化。农业社会里“养子防老”其实是把子女人格化成保险品。“礼尚往来”其实是一种被社会公认的隐性金融合约。

从合约的角度我们发现儒家的“孝道”、“三纲五常”除了显性的社会伦理之外,更加具备隐性金融合约的性质。因为在农业社会显性的社会伦理其实是构成金融信用的核心基础。就像“养子防老”一样,显性的社会伦理要求子女必须养老,子女成为养老的保险品。人们普遍对儒家建立的这种刚性交易体系“放心”,家庭、家族内的金融交易风险小,所以这一体系能运作两千多年。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保障了金融的特性:跨时间、跨空间的人际价值交换。是把交易双方在不同时间的收入进行互换。

金融市场的出现,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

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金融首先把财富变成可交易的资本,并且票据化、证券化。而税收、债券这些金融方式约束了政府的权力,政府只有依靠民众的税收才能够有钱支付各种费用,所以金融的兴起也导致了民主法治。

股市帮助我们把未来的钱用于今天的投资,促进了新项目创造了新的更多的价值。而股票的购买者购买的股票是对于一个公司未来价值的量化。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更加有钱。

但是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太多的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流的资本化,只有进一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但政府太富有,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宪政与法治。并且使得经济陷入没有活力的低迷状态。所以中国的未来最主要的动力就是释放藏富于民的能力,使民众有钱。

金融自有了人类社会就一直存在着,只不过现代金融制造了很多便于交易的产品和形式,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是当金融产品过度泛滥的时候,危机就会发生。而消除危机最好的方法是藏富于民。

更多的理解还需品读,权以此为此书的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