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近的银行市场化之路


随着兴业、民生、宁波等民营银行一季报的陆续公布,虽然各家银行营收状况,都延续了两位数利润增长的利好趋势,但是,逐渐延缓的净利润收益,却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要想保持持续向好的净利润增势,对各家银行而言,都是一种极为棘手的挑战,银行间的市场化竞争态势,将渐行渐近。

银行,本质就是企业。那么,企业具有的属性,银行也会逐渐面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相信,多数民营银行及国有银行,在保持一定国家属性的基础下,会展开全面的企业市场化运营格局。特别是,在净利润这个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考核点方面。

企业赚不赚钱,或者具不具备竞争优势,关键不在于企业的利润增幅有多高,而在于企业的净利润有多少。企业的根本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首要任务的,银行也不例外。当银行净利润在逐渐减少,或者增幅放缓的时候,这说明银行经营者在净利润实现方面,出现了管理瓶颈。虽然,利润是在增长,但是,相应的开支成本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净利润才会出现减少或增幅放缓的可能。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逐渐向国外金融机构陆续开放的环境下,中国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除了市场因素(息差、市场需求、业务结构等)之外,更多体现在管理层对金融市场的把控管理水平方面。能够清晰洞察市场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并及时对银行业务模块进行调整及组合,进而获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将成为考验中国金融机构管理者智慧最直接的写照。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管理者,能否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不像改革开放之初,国内某些国有企业一样,瞬间垮掉或倒闭的根本所在。

中国金融机构,能够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没有出现过多“疯狂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金融机构的稳定,并不是说金融机构就不存在或面临倒闭的风险。而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大,那么,类似其他企业一样的竞争兼并和倒闭重组就会出现,市场无形之手也会发生潜在的作用。

虽然,目前中国银行机构,发生亏损的企业还少之又少,但是从中信银行的利润零增长,再到最近多数民营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放缓等一系列现象,却在隐约告知我们一个应恒不变的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的金融业机构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