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安康城市风格


 探寻安康城市风格 

吕 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化开始形成席卷全球的世界潮流。今日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是城市主导人们生活的时代。城市建设如果决策失误,必将长时间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千万人的生活,恶化生态环境,而成为人类社会最难纠正的错误。因此,为了避免城市建设的盲目性、自发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并加强了科学规划的指导性。为慎重起见,安康地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就应该在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趋势、历史文化及相关社会因素做深入调研,经过多轮次、多层次的论证之后,才可能做出最人文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城市规划。与此同时,城市个性化(即城市独特风格)又成为专家和大众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由城市个性化问题缘发,我们就如何凸显安康城市风格这一问题,在通过一番反思和文化审视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及粗略构想。

城市风格与地域文化

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因为城市原本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化自觉的结晶。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之对于城市,无处不有处处有,无时不有时时有。文化象海绵里的水一样,涵养于城市,反过来又浸润着城市。康德说:“缺乏文化的城市生活是盲目的,脱离了城市生活的文化是空洞的。”显然,文化必然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城市又集中蕴含着某种文化精神,体现出一种文化风貌。没有文化精神作根脉的城市,谈不上有什么个性特色。应该说,城市的风格,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所谓“根脉”,就是本土文化根底,又赖以传承延续的文化精神。要追溯安康文化根脉,不得不回顾一下安康简略的历史演进过程。

早期农业文明时代,安康是一处绿色宝地。自公元前400年始,至元末,其间1000余年兵火不断,秦楚巴蜀、汉魏南北朝掠城夺地攻伐连绵。百姓或流离失所,或背井离乡,或蒙难兵燹,或死于饥荒。仅唐代前中期稍作养息渐见振兴,到宋元期间战火又起,绍兴初年金兵南犯攻占安康,南宋大将王彦与金兵主力在安康激战数年后,才又收复安康。元代后期,历经战乱、匪患、水灾,安康境内人丁已不足三万。土著仅存十之一二。明成化年间,复有流民之祸,数十万流民涌入郧阳安康一带。郧阳巡抚原杰招抚流民,就地安置。从此,安康境内流民渐成土著新民。清乾嘉时期,以川楚籍为主的各省流民再一次大量涌入安康。此时,明代移民已自成土著。清代移民到宣统年,拓荒置业繁衍生息二百余年,也成了土著。按《重续兴安府志》(校注本)所载,光绪末年安康总人口129.63万人中,真正考有所据的唐宋之前的地道土著,已很难找出三五户。甚至明代迁徙安康定居的“土著新民”,也十有八九数典忘祖,不知其所由来。由此可见,安康文化,是各地移民文化经过长期碰撞、杂交、融合而成的新本土文化。其文化母体多呈现川楚文化因子。从方言、习俗、民间艺术、建筑体式、精神信仰多方面构成的文化体系审视,可以把安康文化形象的喻为“魔方文化”。色彩斑斓却又平朴内敛;形似杂乱却又神清魂显。其城市文化总体形态,突出表现为:沉稳而朴实、顺乎自然的平民风格;粗犷而灵秀、南北兼容的商埠特色。

城市风格与自然环境

决定城市风格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人为塑造和社会因素。专家认为,建设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其途径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尊重自然,突出自然之美;保护历史遗产,延续历史风貌;精心创作,关照整体关系;科学规划管理,长期坚持不懈。一般来说,城市的单体建筑物可以相似类比,而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却各不相同。除了历史文化造就了城市风格之外,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最容易凸显城市的独特风格。非洲大多数城市都在全世界最热的热带圈内。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在高山上,虽然离赤道很近,终年都感觉不到赤道的灼热,年常温14摄氏度左右,比西安还冷,而成为非洲著名的“凉爽之城”。威尼斯坐落在意大利东北部滨海澙湖118个小岛上。全城以一条45公里长的运河为“主街”,177条水道为“支街”,加上2300条水巷、428座桥梁,建造出世界独有的水城。我国苏州利用太湖港汊沼泽洼地,建造成三横四纵的主河道,水巷错杂其间,168座古桥,390多处大小园林的东方威尼斯。它的形制意境似威尼斯,而体例韵味又与威尼斯大相径庭。再如济南井泉密布而称泉城,昆明四季如春而称春城,重庆环山筑城而称山城。显而易见,凡是尊重自然,突出自然环境之美的城市,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安康,作为一个中心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创造独有特色的有利条件。近有香溪洞牛蹄岭逶迤南山,远有牛山凤凰山葱茏北岭,中亘长岭至沈家岭一线丘陵;以丘陵横断间隔开汉江谷盆地和月河川道;汉江横贯东西,黄洋河、月河、吉河三水绕城;水陆空交通枢纽集结;山水桥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其自然风貌,与神骏南北、韵涵东西,细腻委婉、清秀灵动的地域文化风采相融洽。打造陕南山水园林城市,较汉中商洛两地市更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之气候温润、水量充沛、南北过度特色也更加显著。山作城市锦绣背景,最易勾勒出色彩亮丽的天地轮廓线;水添城市灵动气质,更便于创作变化多姿的城市景观图。另外,安康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10度,北纬3133度,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南北植物荟萃地带和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安康大环境植被良好,地表水量大质优污染极轻,地下水储量丰沛且补给条件优越,水质矿化度低较地表水更好,非常适宜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可保六十万人口的城市用水长期无后顾之忧。同时具有全省水电能源优势。这些都为打造特色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自然环境决定了安康中心城市框架形态的总体风格,就是“秦巴谷盆地山水园林城市”。这一目标定位是准确贴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尊重自然而又科学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如何把地域文化风格自然融入城市小环境中去;如何选定突出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设区点。自然环境是城市的创作素材,文化根脉是城市创作的灵感激素。城市规划就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创作必须有新意、有个性特色,否则,所有的城市就会趋于同质化,仅仅剩下地图上的名称标识不同而已。那将是不可思议的索然无味。

城市风格与构架形态

安康何时建城无考,据相关史料推演,大概在西周时期已有简陋城镇出现。疆域建制的确立,最迟可推至公元前300年之前设在汉江北岸的西城县。秦统一七国后,西城设为汉中郡治所。足见西城已具有早期城市雏形。北周天和四年(569)西城县城迁于汉水南岸。明万历十三年(1583),特大洪水毁城,又建新城。至1983年又逢特大洪水洗城后,筑新堤再建时,逐渐将新老城连为一体,才有了今天新一代城市的大体轮廓。九十年代延续发展阶段,现代城市理念才基本明晰。2000年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建设城市的文化意识和战略意识更加明确。“东延西扩、拉大骨架、重心北移、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战略决策的提出,使安康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有了历史性的突变。然而,发展到今天,时代已经把我们推到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不可回避的要面对明天的城市发展方向,审时度势毅然作出新的抉择。

由于经济基础、思维惯性和历史的局限,过去提出的一江两岸、组团式城市发展思路,重心仍然偏倚于旧城区,徘徊于旧城区周边。现在,已经进入创造性绘制城市大蓝图的新时期。必须跳出定格画面,选择高起点,调整大视角,酝酿大手笔。一千多年前的西城县城,人口大概不足两万,城址选择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天,我们更应该为三十年以后的安康中心城市,留下更加充裕的可以合理利用的发展空间。近期,从汉江三桥、安康大道、建民镇、长岭、铁路北长征村后山顶,再经县河上牛蹄岭,下回龙观出吉河口,围绕安康外围走了一圈。在原来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特色城市建设的总体形态,萌发了一些补充修订的规划模拟构想。

以建民镇为核心建设城市副中心。安康老城区,从汉江二桥到三桥,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从新南二环路至江北工业园区,垂直距离大约8公里,其间,除去水域沟壑漫滩地及不可用山地,城市区间明显狭小;中心城市辐射厚度单薄且偏于一隅;老城区改造过程漫长而艰难;主街区和城市主干道达不到中等城市的标准;城市建筑密度超标;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比例失调,离“山水园林城市”的基本条件有较大距离。再往后发展,建筑物越来越高,空地绿地越来越少,废气噪音越来越严重,人的生存空间势必会越来越小。安康一个山地小城市,现在就出现了平原大都会的多种“城市病”先兆。所以,应该尽快跳出老城区另辟蹊径。重心北移,渡江西进,在建民镇建设一个城市副中心,已经是势在必行的“突围”之路。这就是学者们提出的“反磁力吸引”理论。即所谓的“打援救围”。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老城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等矛盾,同时可以起到配合老城改造的作用。副中心拉近了城市与大交通枢纽集散地的距离,将使城市功能的发挥更加便捷高效。其次,延展了城市辐射厚度,东西南北的旬阳、汉阴、石泉、平利、岚皋、紫阳六个县城,形成了环绕城市的有效经济辐射圈。近郊辐射区涵盖了月河川道周边大小集镇。乡村、集镇、县城三级辐射网络的构架,才能使安康真正成为一个“地域中心城市”。另外,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如果二十年内人口控制在5060万,只有包括副中心在内的城市规模,方能满足其承载负荷。汉江三桥、安康大道和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对于新一轮安康城市规模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已经为建成城市副中心奠定了骨架基础。

以长岭高地为重点培植养护“城市肺叶”。市区内的绿地和森林,
是城市具有呼吸功能的肺叶。它直接调节和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改变城市总体形象。联合国要求世界城市人均绿地最终达到60平方米。据20年前公布数据,华沙人均绿地面积77平方米,柏林50、平壤47、华盛顿46、莫斯科44。而我国一般城市人均绿地只有34平方米。广州人均6.8平方米,北京人均6平方米,南京3.5、武汉1.8。按照我国现在一般城市的绿化水平,安康最低应该拥有130公顷的绿地面积,而我们只有45.8公顷。如果定位为山水园林城市,按远期规划,到2020年安康50万人,则应有792.1公顷的城市绿地面积。如果达到700公顷的城市绿地面积,再加上周边生态养育圈,即使不去刻意追求特色而苦苦作秀,安康也会成为全陕西的特色城市———“滨水绿城”。在长岭梁高地,火车站以北长征村东北部丘陵一带,规划两片城市森林,就是为城市培植了两片肺叶。其意义有三:一是自然衔接又合理区分了老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二是大面积提升了城市整体绿化水平;三是与周边绿化形成点面帮衬、相互照应的绿色生态大势,与牛蹄岭香溪洞一线隔江相望,更具景观特色。

作为长岭城市森林,规模应不低于80公顷。同时规划供市民步行休闲锻炼的林荫大道,林荫大道环绕森林并贯通城市主干道。森林树种应以常绿乔木为主。铁道北长征村山梁丘陵地带,造林面积应不低于60公顷,以果木经济林为主。政府可视为退耕还林给予政策性补贴,由属地村民自行经营管理。

在建民镇选址创建“秦巴植物园”。安康南北过渡带的地理区位和北亚热带气候,使其成为南北植物荟萃之地,植物种类在省内名列前茅。许多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在同纬度的淮河下游很难存活,或生长不良,而在安康不仅生长良好,而且种类繁多量大质优。各种植物近5000种。仅珍稀古树就有40多种,散布在秦巴山区。植物园集中种植各种草木花卉,既是植物科研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游人观光游览地,更是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博览园。它是专科城市公园和区域自然生态的缩影。这是安康区别于省内其它任何城市的独特优长。比如安康的“鸽子树”是世界公认的极其珍稀的树种,它和广州地区的光棍树、井冈山的灯笼树,并称中国三大奇树。安康有这些陕西之冠、中国之最、世界之奇的植物资源,又誉为秦巴物种基因库,创建秦巴植物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秦巴植物园占地面积应不低于15公顷。植物种类不少于2500种。用五到八年时间,将其打造为陕西初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植物博览园。安康又是全省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430种野生动物中,鸟类就有296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78%。一旦建成植物园,迁栖而来的鸟类可能不下数十种。届时,包括一江三河在内的安康市区,说不准会呈现“青鸟伴祥云,绿川兆瑞气”的盛世景象。这将自然形成安康别具一格的绿色生态城市特色。

城市风格与老城改造

2002年制定的《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区,积极改造老城”、“以建设新区为主,旧城区填空补齐挖潜改造”的建设策略。《规划》的总方针、大原则、城市形态设计和建设策略,现在基本上仍然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但在局部具体构想方面,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调整完善的问题。围绕城市特色命题,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以供探讨或规划修订参考。

一、创建特色文化街区的设想

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它的特色代表街,借以丰满城市形象,点缀城市特色。如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南京路、广州高第街、丽江四方街、拉萨八角街;巴黎有6500条大街,而只有爱丽舍田园大街闻名于世,每天几十万人来这里品味迷人的都市田园风情;纽约百老汇大道、东京银座街区,等等,都是独具特色的代表街。特色街区具有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潜性功效。

安康城历经天灾人祸,多次遭受灭顶之灾。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一方面显示出安康人民执着勇敢、坚韧顽强的拼博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安康的优秀文化遗存越来越少,几近荡然无存。历史上的安康城,截至光绪末年仍有:两洞、四坛、六宫、七殿、十寺、十八庙、九大会馆、十二祠堂,可见当时滨江古城的多姿多彩。真可谓融南北建筑之精要、汇秦楚文化之葳蕤。往事不可追,今事犹可鉴。今天,我们要把老城改造当作一门学问来作,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认真对待已经少得可怜的古建遗存。这也是城市文化根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安康老城区现状,急待在新城北门至育才路之间的东段,保护性建设一个历史文化步行街区。

基本构想是:面积控制在36000平方米左右。依照原U型街道的基本布局加以改造。酌情增加一至两条小巷、一个小型广场、一座老式戏楼;设三至四个南、北会馆;沿街有稠酒馆、茶馆、家居饭馆;老字号糕点铺、裁缝铺、当铺、杂货铺、老中医坐堂的药铺、茶叶铺、铁匠铺、木匠铺;藤艺、雕刻、字画装裱、匾牌制作、丝织刺绣、金银首饰、烧卤小吃应有尽有。尽量还原旧时安康市井风情。建筑一般控制两层,但应高低错落。建筑色彩要体现南北兼容风格,马头墙、重檐、翘脊应分别体量制式灵活变化,不宜雷同。临街民居应突出平朴自然,不用鸱吻飞檐,可要求使用瓦当滴水遮朽。适量设计些许石板房、茅草亭、干栏式木板房点缀其间。重点是围绕文庙恢复古建筑群。依托文庙创建安康民俗博物馆。并由文化主管部门引导鼓励组建汉调二黄剧社、安康皮影社、安康地域文化研究会、安康民间文化论坛等民间社团,挂靠民俗博物馆,独立开展活动。以此达到丰富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激活历史街区的文化张力,增强特色街区的文化活力。街区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街巷统统用不规则青石铺面。绿化树种以棕树和栀子花为主。

二、构筑东坝十里柳堤和城市村庄的构想

原《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中,城市发展目标定位提到:“生态环境园林化,景观序列个性化”。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将东坝黄洋河入口处的滩湿地规划为城市綠心,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一片区是汉江溢洪回灌区,五年一搔扰、十年一淹没、二十年一扫荡、三十年一成汪洋,如果以珍稀植物作为主要树种,在这里培植城市绿心,其代价可想而知;其次,东坝地处规划城市区腹地,永远处于水患威胁下,从公元十五世纪到1983年,不到600年间,汉江洪灾回灌东坝破堤决城十七次,如果不下大功夫解决东坝防洪工程,它将长期是安康城市发展的心腹大患。如果付出的代价相当,不如换一种思维方式———以建设推动治理,以治理拉动建设。把东坝作为另类城建用地,融治理建设于一体统一规划,列为城市建设的专项系统工程。
东坝系统工程模拟形态构想:
1
、兴建东坝十里柳堤。西接老城北堤,东达黄洋河东岸,直通拟建的奠安塔公园西坡,建一座拱桥式长堤。黄洋河入江口处,预留足够的回灌蓄洪滩地,拱桥跨河连接东岸。堤要蜿蜒起伏呈长龙卧波状,不宜平直。应适当凹进,让漫滩于汉江洪流回旋余地。堤内堤外皆植麻柳护堤掩道。择三段凸起拱背处作廊桥处理。建起后经年料理,既与老城自成一统,又是别具一格的独立风景线。

2、规划建设东坝城市村庄。将黄洋河主水道一分为二,西北向导水为河流经东坝,再汇入主道入口处。夹河筑成江南水乡式街道。每隔60左右建石拱桥沟通两岸。街舎民居最高不超过三层,建筑样式以小青瓦坡屋顶肋架房为主,街坊设计尽量考虑到农家乐、农家小作坊、农产品加工房、农家文化大院、等等。总之,既要有自然形态的乡村气氛,又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新貌。它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中的乡村展览馆。它体现出“城市边缘化、乡村城镇化”神韵。村庄周围有连片的景观农作物、彩色蔬菜地;面积可观的荷塘;达到街通田畴、路接阡陌,日观田园风光,夜赏荷塘月色的文化休闲效果。如果村子里组建起乡村鼓乐班或农民锣鼓队,那就更具传统乡土特色。

三、把奠安塔公园打造成安康小桂林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奠安塔公园”,应该挖掘它的历史文化素材,以利方案设计。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因一座塔修建一个公园,总觉得单薄平淡。建公园的目的不外乎三点:一是提高城市绿化度,调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二是为市民提供休憩游览的优美场所;三是为保护人文景观、存留历史遗迹而打造的园林景观。对建设奠安塔公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史料记载、民间传说、碑刻题字、地域风物等,多方面采撷挖掘文化题材,丰富文化内涵。如奠安塔塔身题刻:“永奠安康”、“孔林之固”、“傅厚高明”、“中天一柱”有何深意?奠安塔建造原由及建造年代考;临江“八公崖”名从何来?缠龙索的传说是空穴来风还是传闻演绎?根据这些题材能做哪些文章?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2、“奠安塔”其名,颇具历史蕴含,古义隽永。可理解为定名安康之肇始;又可追思往古,一战定乾坤,奠定一方基业;还可解为驱灾镇魔永保安宁康泰之意;甚或诠释为,尊儒重教乃奠定安康繁荣昌盛的永世基业。无论作何解释,公园应突出“厚重、古朴”的历史沧桑感。公园内所有建筑物要统一在一个格调上。无论亭、台、楼、阁、轩、榭、廊、塔,都以砖木结构为主。无需勾心斗角、雕梁画栋、涂彩敷金。取秦汉建筑粗犷雄浑的艺术风格。多取石材、砖材,多用石雕砖雕,造型作工都要凸显质朴简约大气的创意手法。

3、公园绿化树种以桂花树为主,游客所到之处都能赏桂闻香。遍地桂花树,满园“金银花”,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终年滴翠四季飘香,真要是公园以“安康小桂林”闻名遐迩,想必安康城市特色也就显露其中了。
综上所述,林林总总铺叙有失杂乱。但是,终归是以文化眼光在辨析城市风格。说历史是钩沉文化根脉,说文化是强调城市风格。文化形态与自然形态的协调融汇决定了城市形态。只要提取文化特质,突出自然个性,便会激发标新立异的创作灵感。由于缺乏城市规划专业知识,文中的具体构想,意在表达一种理念。表述不当或与科学参数相悖之处,在所难免。愿与大家共同参与此项研究立一家之言。

(作者单位:安康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