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明 共生同进


 文化文明  共生同进 

王炳润 

    1、文化在现代意义上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在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当今完整的表达是四层次说,就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社会整体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所构成。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使之可以共生同进。通过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传播和交流功能、教化和凝聚功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就成为可能和现实;而文明的动态发展过程,又使人类社会相继出现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不同形态,表现着人类不同的内涵,推动着文化的进步,由远古文化、农耕文化、现代文化而至后现代文化。
    2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开始了历史,也就开始了文化。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方式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依次经历“人的信赖关系”形态、“物的信赖性”形态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形态。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的“人的信赖关系”,体现的主要是自然群落与群体生命的力量;在“物的信赖性”的工业化阶段,人的存在方式的重心开始从群体本位转向了个体本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形态是个人主体形态,个人被承认是自身利益的主体,他们的活动由自己的意志支配,他们的行动后果也由个人负责,这顺应了个人走向独立化的历史趁势,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等条件,造就了人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等等,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才能,使社会财富大大增加,正如马克思所肯定的,自由资本主义在一百年里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它史前所有社会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然而与此同时,“物的信赖性”又避免不了人被置于金钱、财富等物的支配下的异化。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个人的需要、能力必须通过等价交换、通过交换的媒介———货币才能实现,货币似乎成了人的命运的“主宰”,于是产生了“金钱拜物教”。显然,仅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联系方式可能使人陷入物化的泥潭。在我们当前的社会里,资本的强势和劳动者的许多权益被漠视,山西的“黑砖窑事件”近乎冲破人类文明的底线,即是一种说明。因此,只有超越“自发联系”,既通过市场联系,又通过科学的理性文化相导,才能培养出有高尚人格的独立人。这个过程既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表现着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又是人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综合体现的精神文化的升华,也显现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3
、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人是“文明的天使”,同时又是“万恶之源”。每一个生命体降临到世界上,就为人类社会文明增添了多样性的一分子,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是世间第一个可宝贵的”;然而,当人的群体存量超越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的时候,尤其当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欲望不断膨胀,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代替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协调的时候,“文明的天使”就变成了“万恶之源”。以最近的事例说,气候变暖难道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吗?纠其偏差,就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探索并把握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重视并运用“人之文德之教”,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生态良知”和“道德良知”,培育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在今天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4
、文化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风俗信仰、语言特点等习惯和精神的层面,制度从法律、国体、政体、财产制度等建构和操作的层面,紧密联系的共同构建着人类文明。文化是演化的结果,制度则是人为的程序化构造。文化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例如安康人世代生于斯长于斯,其语言、风俗、信仰,总有踏着先人的脚步生存、发展、创造的鲜明印迹,使安康人和别处的人就有了差别。制度规范人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权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有序发展还是无序竞争,有效利用资源还是挥霍浪费资源,公平公正还是两极分化,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廉洁奉公还是贪污腐败,应当说系于制度的效果,也反映制度文明的状态,因此我们才特别强调制度创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单位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也常常落空,产生“制度失灵”。这与制度本身设计得是否合理,有没有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有没有自我强化的动力机制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人们的法治观念、制度文化、规则意识联系着。记得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里讲过一则故事:一个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交了个美国女朋友,有一次两人步行过马路的时候遇上了红灯,小伙子一看四下无车,拉着女友就冲了过去。结果导致女友和他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敢闯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小伙子追悔莫及,于是牢记这个教训,再也不敢无视“红灯”了。回国以后,小伙子新交了一个中国女朋友,也是过马路遇上了红灯,小伙子习惯性的止步等待。结果女友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不敢闯的人,还能干成什么事?这也许并非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故事,但它既显现着中西文化的差异,又说明文化的重要调适作用。发挥制度文化、发挥德治的功能,引导人们摒弃无视规则就是“有本事”、“不按规则出牌”就能“出奇制胜”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制度才能发挥作用,制度文明才能确立。
    5
、文化是内化于人的心里、积淀在民族血液之中的,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尤其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中西文化之不同,大家都是知道的。例如,一般思想史喜欢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被西方人奉为经典的《圣经》说,上帝造就人之后由于人背叛了上帝,被上帝逐出乐园之后而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人为赎罪而英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己,以获得神眷,再回到上帝的怀抱。中国人则是一种“乐感文化”。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像女娲造人就已经区分了贵贱,似乎命由天定,因而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使人们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的“天国”,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都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然而翻开思想史,人们又不难发现一种普世性价值,这就是:和谐是人类的共同志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我们重视国家和个体的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中可以梳理出“和谐”在事物发展中具有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四大功能,认为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如果只是同一种东西重复相加,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就是只有一种声音就没有音乐,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纹彩,只有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有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比较。这种博大精深而又易于理解的哲学思想,由于其概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因而不仅唤起了我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而且使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例如:正确看待当今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正确看待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主机制、正确看待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尊重、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和而不同”的进化之道、和平之道等。这种文化的力量作用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容置疑会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样,在西方人那里,说近一点,例如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更不能忘记的是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我们共产党人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运动、一种制度,而把共产主义制度的确立则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企盼。看来,我们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需要既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汲取人类普世性价值,既继承于历史,又创新于当代,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又追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确立新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新的精神支柱、确立新的实践品格,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它必将指引我们创造出高于其它形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