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没有商业计划书,一家子公司即引来风投14亿。有人称为生物界富士康,有人誉为全球创新50强。昔日“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人人服务”这个大市场。自称“土匪”的创业家汪建,在科学和商业领域横冲直撞。
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2013年3月18日,他领导的深圳华大基因(下称华大)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汪建毫不掩饰收购后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他称这是一个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大市场:“我为各国人民服务,各国‘人民币’会自动为我服务。”
收购CG像一场赌博。 “别人说你一个穷人也冒充投资人,但这个穷人‘忽悠’到钱了。”汪建告诉《创业家》。
不喜欢守规矩的汪建,令红杉中国沈南鹏等投资人又爱又恨。“华大已经是中国最牛的生物技术公司,但它仍然像一个早期公司,未来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称。
汪建一向“胆大妄为”。这位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20多年前,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到了1999年,杨焕明和汪建等伙伴创立华大,并自作主张地宣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他们还自己搞起水稻基因组测序等大项目。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很长时间汪建没找到爆发机会,直到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他迅速判断出它的价值。测序成本下降将使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南下深圳。它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2010年,华大利用国开行数亿贷款,增添100多台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如今,它在商业上开始得到认可,汪建得以从容地讲述华大“四部曲”,仿佛那是与生俱来。他一边渲染对管理的不屑,一边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公司管理团队。作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他远没有听起来、看上去那么忘乎所以。“我们就是一群土匪。”汪说。
在批评者看来,华大不过是科学水平不高、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测序工厂”,相当于“生物界的富士康”,而汪建是狂妄之人;在赞誉者眼中,华大足以名列全球创新公司50强,是“生物界的谷歌”,而汪建可谓不世出的科技创业家。
华大究竟是怎样一家机构?汪建和他的伙伴们又是怎样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