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前生今世


看电影《林肯》又想到美国的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的实质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北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要发展工业,也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南方的农奴主要维持种植业,必然就需要劳动力的支持。矛盾也是围绕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来,战争最终也是为了争夺劳动力,废除黑人奴隶制其实就是解放劳动力,让劳动力自由流动,流向更高级的生产方式。

  想想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劳动力拥有生产资料,自主进行生产,无疑是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是这种生产积极性还只是停留在生产关系的调节上,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触及更深层的生产力发展。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步完成,劳动力也逐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就需要出口,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开放,引发民工潮,“孔雀东南飞”,大批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虽然那时的工业也还比较初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工业水平逐步提升。中国的工业所需劳动力就这样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也创造了一个社会名词——农民工。其实,现在的“农民工”更多的成分应该是工人。在热火朝天的年代里,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奇迹。

  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大多是政策红利、资源红利、劳动力红利,中国经济保持了飞速发展,源自这方面的支撑。但是这样的红利时代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今天,中国更多的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强调“调结构、转方式”,也正是因为政策红利、劳动力红利、资源红利已经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要上台阶,要可持续,就必须提升到生产力创造层面来解决。所以今天,面对经济成就的时候,我们还不能高兴的太早。

  未来,中国经济靠什么支撑发展?我想必须要靠人才、要靠技术、要靠创造。那么人才不会天生,技术不会自来,创造不会掉馅饼。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必须依赖的人才、技术、创造,必须依靠提高教育的水平,尤其是高端教育的水平,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必须对年轻人有创业有更多更大的激励,提供出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释放出年轻人中的创造力。

  毋庸讳言,未来中国教育的水平、科技的层次、创造的能力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层次。但是目前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问题都让人十分担忧。中国的教育经费也刚刚占到GDP的4%,这个比例恐怕远远不能适应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方面的发展才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主导因素。中国应该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水平,加大技术和创造方面的投入。虽然教育、创造不仅仅是经费的问题,但是经费的导向作用还是强大的。

  中国经济的转型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能不能转好型,还要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中国需要教育和技术方面的大变革、大提升,需要中国教育和技术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工业化、信息化、自动化还有更大的空间。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推动,将成为也必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引擎。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和转型,务必要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创造力的发挥。也算是呈给两会的一点建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