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两会之“实西固疆”才是治本(三)


  
  城镇化的结果给社会文明进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2010年7月30日听闻一本地民营后老国企的再上岗工人的惨剧,这位女工,以47岁年龄仍在瓷器制胚车间工作,在一日早班时顿感头晕,在苦求给假后,倒毙在回棚户区家中的路上,后来确认属于高温中暑而亡,被离弃的她仅留下一个仍在上大学的女儿高额的学费支出窟窿。再如本县一个从农村务农人员84年户口政策松动后,被招工到本地工厂工人,那时县域职能部门就业仍然可以由工厂调入,在经历户籍转变,调入本地行政单位乡镇做延伸机构工作人员,95年停止福利分房前单位分了住房,尔后,其在农村务农的双亲及其子媳孙,乃至在家务农的妹夫一家三人,共计10人,都城镇化来到县城挤住在不到90平方住房,后来出现了“单位宿舍院内搭伙棚、架空层内造住屋、水泥地上养鸡鸭、人行过道中摆饭桌、迎宾大道上凉衣服”。这些事例岂不正好说明了“帕累托准则”论证的事实;“要使一个人境况变好除非让另一个人境况变坏”。

  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急剧城镇化过程中,如果公民如此生活不仅妨害他人,自己也毫无尊严可言。如此看来,中国制度下的生活方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岂不出现倒退?难怪农村中本分人不禁叹道:“宁做农村人、不做城市狗”。“在自家捂几亩薄田,劳动所得过的舒心、没贪占那个的便宜,自己也活得自在啊!”这就是我们大多数老百姓朴素的思想。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进行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免掉几千年来一直以农业地亩为课征对象的农业税,全国减少财政收入600亿。那时曾经存在一种论调,如果完全免掉农村纳税义务,在理论基础和法理上不好解释,国家义务不能全免啦,对农业可以轻税。事实是即使轻税也不要了就彻底免了,到底还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国家为加强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大规模缩减农村上层建筑,健全农业投入财政保障制度,利用工商业增加的税收收入为农业投入,工业继续哺育农业,从本县财政预算支出目录中看到;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粮食保护价补贴、收储补贴、农民种水田粮食、血防、改厕补贴,种苗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基金,最低收购价准备金,目前为止在本县财政的众多预算支付项目中有60多项涉农转移支付和补助补贴。可以说,在农村种不种田都有钱发。无疑,保护价逐年提高,土地转租、流转、种植均可形成良好收益,有神圣不能侵犯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农村现在是一片乐土,也逐渐出现如浙江义乌农民底子的“公务员”为了农村各项补贴+房租6万+农村四层半别墅型房增值+可以享受各项优于其他阶层的政府福利=100万价值的农业户口而去职,与农争利纷纷重新办理“非转农”户口的人口回流现象。农村情况好转导致农民工回流现象,势必引发新一轮的企业“招工难”,进而影响 “低工资”“高剥削”这个我国长期赖以支撑“出口”这架的马车拉动经济。急功近利地人口自由进出城乡政策似乎在这个长期目标面前显得及不合理。

  以色列能在沙漠上以平等和公有原则建立起来“基布兹”改变了坚实了一个国家的农业基础。以及建国初边疆实行的军垦,让政权显得如此生机勃勃,以至于进入21世纪后,尼罗河边的中国垦荒者。莫斯科郊外中国菜篮子工程,无一不启示我们;改变发展方式,增加劳动力输出,树立以迁徙农业人口务农的农业发展策略为切入的西部大开发,去开发广袤的大西北“宜农据点”,施行“实西固疆”,实现“国内人口稀释,对外人口输出”是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国策。如果大量的国家投入、资本、机械在黄土高原、草原、天山北麓、东北亚乃至于五大洲,开垦和灌溉出适合中国的犁的土地,这将会决定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千年不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