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出现了医疗医保联动下的新型医疗联合体。毫不夸张的说医疗医保联动下的新型医疗联合体是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中心。使我看到了中国新医改前进的方向。首先,在医保按照投保人数总额预付制度驱动下成立的医疗集团,已经不再以病人为中心,不再以疾病治疗预防为中心,而是以投保人的健康管理为中心。医保局全年预付医疗集团总额1亿元,你管理的投保人大病住院人数越少,医疗消费支出越少,诱导消费药品越少,不必须的检查处置越少。医疗集团的红利,医疗集团职工的红利、医保局的红利,投标人的红利就越大。大家抱成一团成为投保人健康利益和健康责任的共同体。医务人员的注意力,不再是有多少病人需要检查?多少病人需要做手术?医务人员关心的是区域内的医疗保险投保人各类疾病的患病率?住院率?亚健康人群各类危险因素出现的频率等。
“医疗联合体”是指一定地域内不同类型、层级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合起来,成立协作联盟或组建医疗集团,成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患者在医联体内,可以享受到基层医院与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化验检验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远程会诊等便捷的优质诊疗服务。推行医联体模式,是三医联动实施总额预付的必然结果。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才能够使医疗资源联动起来。
根据目前的探索,“医联体”分为两种:松散型的技术协作联盟和紧密型的医疗服务集团。其中,紧密型“医联体”,集团内所有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统筹管理,在区域医疗中心和其他各层次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过去,人们企图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做,往往是动力不足;现在要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来做,使医保医疗医药三医上下真正联动起来。如果是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要解决人事、编制、财政甚至资本金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分配红色利益问题。需要立项专门研究,希望找到一些办法,推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克服构建、发展中的障碍。要努力绕开人事、编制、财政甚至资本金的问题直接以人力资源价值为依据分配红利。人力资源价值的评定要参考以往的职称评定,尤其要按照区域医疗联合体现状重新设置评价标准。既要照顾历史,也要根据现实工作能力,考虑学历学位和学术地位。
近年来,“医联体”模式,尤其是公立医院集团化的探索曾广受质疑。“医联体”的主导者,一般是当地实力雄厚的三甲大医院。例如上海瑞金医院、华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不少医疗界人士指出,大型公立医院应坚持公益性,担负起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治疑难重症的责任,而不是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报告中回答质疑提出:要控制的是大型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扩张,鼓励探索通过医疗服务联合体等形式。即以医联体形式扩张。
老汉补充陈竺意见,以医联体形式扩张是中国公立医院在新时期担负的公益性责任,不参加医联体扩张的公立医院可以改制走高端营利性道路,退出公益性医保定点医院系统。
公立医院集团将利用租赁、托管和并购等形式建立与不同级政府间经济联系。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租赁所属国有资产将所属医院委托医联体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中心管理。用各级财政政府项目经费以任务委托费形式支付给医联体。医联体是各类医保定点医保服务单位。按照投保人数量时间预付健康医疗服务费用。医保系统要聘请家庭责任医师,监督医联体各级转诊机构服务质量和费用。发挥健康医疗服务守门人责任。
医疗医保联动下的医联体是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中心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