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的黄昏


  用短信拜年在中国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它在2002年成为主流时尚的拜年方式,2009年达到顶峰,发送短信的数量高达150多亿条,足足达到了创记录的535.37亿元。

  近两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拜年短信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并不太明显。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又一次经历了短信的狂潮。以本人为例,春节期间我一共收到了三百多条短信,与往年大致持平。这个数字让我有点吃惊,我吃惊的是为什么仍然还有那么多人使用手机短信来拜年,要知道微信用户已经超过了3亿,主流人群都在开始使用微信,而且与短信相比,微信注入方便,呈现方式多元化,最重要的是费用上接近于0。

  但据统计,在上个除夕夜平均每人发出的短信是42条,而在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平均每个人发送的短信是36条,只下降了14%。虽然这已经是两位数的下降,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坏消息,但是下降的数字远低于人们的预期,因为每个人都感到在过去一年当中由于使用了微信、微博,发短信打电话的机率明显的减少了,减少的幅度大大高于14%,这怎么解释呢?仔细一想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14%的统计结果是依赖于特定的抽样人群和特定的抽样时间。

  每个人的交往圈子都是一个同心圆结构,最里头的同心圆一般只有六七个人是属于最亲密的人,往外是亲人和朋友,再往外依次是熟人、半熟人、一面之缘的人,最外围的是陌生人。短信是一种延时通信,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不必要在同步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交流,避免了实时通信当中的打扰和被打扰,手机短信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关系既近又远的人之间最适合使用的一种通信方式。

  我们在春节期间收到的短信当中,最多的是平时联系较少的半熟人和一面之缘的人或者说是略有接触,但很有可能再度成为陌生人的人发来的短信。借助于每年一度的拜年短信,半熟人、准陌生人的关系才得以维系。亲密关系的人由于接触本来就比较多,用不着以短信拜年的方式来维系,春节期间的沟通和交往一半是通过电话、互送礼物或者是直接见面来进行。

  手机短信的高成本、操作不方便、呈现方式的单一决定了它只能成为辅助型的,补充型的通信方式,而微信具有低成本、操作方便、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这决定了它可以成为一种在工作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主流的通讯工具,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亲密伙伴,越来越离不开的一种通讯工具。这就是说平常通过微信保持紧密联系的人越来越少的使用手机短信,更不可能用手机短信来拜年。反过来没有对方的微信号或者即使开通了微信但由于关系不紧密而很少通过微信来交流的人,就越有可能使用手机短信来进行一年一度的这种交流。

  当然,手机短信相比于微信还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它不是免费的,其次相比于微信是一种更加传统的通信方式,使得用手机短信拜年显得更加正式,所以很多已经很少用短信的人在春节的时候还是选择用短信来拜年。

  基于以上种种的原因,短信这种正在被用户悄悄放弃的通讯方式在春节期间表现出罕见的热度,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衰落的趋势,移动运营商不要因为春节期间短信依然火爆而淡忘了一个事实,回光返照式的繁荣恰好意味着手机短信已经进入了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