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吴伯凡

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1966年生,哲学硕士,“数字论坛”成员。 1997年起在研究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之余,开始从事网络文化研究和IT产业分析,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曾任《环球管理》杂志联合总编,《环球企业家》杂志总策划,美国《INC》(公司)杂志中文版主编,《创业家》杂志主编,《21世纪商业评论》编委。

万物有灵时代的新物种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新物种的创造史,谁能创造新的物种、谁能跟最新的物种结盟,谁能创造更新的物种、谁就能够在这一轮竞争当中胜出。否则的话,自己就将不知不觉地沦落为旧物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哥斯达黎加生态与夏威夷生态。哥斯达黎加是中美洲一个面积只有约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就是在面积这么小的地方,却出现了50万个物种。地球总物种大约是450万,这个小小地方就有50万种,占了九分之一。这是因为,它处于两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和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这个地方真正地发生着资源和物种充分互联,从而不断繁育出新的物种,这就叫「多样性红利」,一种具有指数效应的多样性红利—&...

Read more

另类的阿里巴巴成功始于倒行逆施


  在2006年9月杭州举行的网商大会上,马云曾接受记者的提问,当被问到“五年后你还做不做互联网”时,马云的回答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做互联网呵。我们做的事情,一直是给做生意的人提供方便,让他们觉得生意不难做,不麻烦。用什么帮助他们呢?用互联网,也用别的。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觉得该到月球上去做生意,我们就用宇宙飞船把他们送到月球上去。那个时候你们该说我们做航天业了,其实我们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样的回答,让人生动地感受到马云的机智、敏锐、务实和“调皮”。

  与李彦宏、丁磊、马化腾这些技术出身...

Read more

奥运战略的“时”与“势”


  奥运会被认为是全球化的象征,但直到今天,它仍然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奥运会不能连续两次在欧洲以外的地方举办)。迄今为止,亚洲只举办了两次奥运会: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国家在奥运会后不久大约10年时间里,都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1964年的日本已经度过了战后恢复期,但离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尚有相当的距离。像索尼、爱普生、富士这样的企业已经积聚了相当的实力,但它们仍然是区域性而非国际性企业。东京奥运会像一次“会考”,让日本有了巨大的压力、动力和明确的方向感。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一...

Read more

商业机会主义者的正常结局


  韦尔奇到中国传经布道的时候,在众多的追捧者中,有两个本该到场而没有到场的人。一个是素有“中国第一民企”之称的德隆的实际掌门人唐万新,一个是被称为“国企教父”赵新先。前者因躲避各式各样的追逼和追问而神秘失踪,后者因刚刚从三九出局而悄然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二人之外,还有几位一直想“当面请教韦尔奇”的人物也没有到场。曾到美国专程拜访韦尔奇而未果的柳传志,正在为联想巨大的困局而操心不已,从幕后重返前台,言必称GE的宋如华早在几个月前以象征性价格(1元钱)把自己持有股份悉数转让,从拓普功败身退…...

Read more

在新媒体上做广告会陷入误区


  主持人范东升:谢谢王总,王总是我们全球华人当中移动最早的开拓者,他今天的发言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下面有请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先生演讲!

  吴伯凡:前面两位先生都做了很好的准备,我只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们说新媒体,任何一个东西新,总是一个相对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新的时候,不够的话前面还要加一个新。我们过去认为新的,比如BP机是新的,但是前几天它已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每一种工具、媒体形态都有可能是像BP机一样,但很快就消失了。最早收音电视机出来的时候,不知道给他取什么名字,当时称之为可以看得见播音员的收音机。汽车出来也没有名字,暂且叫做不用马拉的车。所以暂且把之...

Read more

商业模式是什么?


  众多在产品上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公司发誓要革iPod的命,但它们很快就发现iPod早已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商业模式。iPod的背后,是苹果建立的网上音像商店iTunes,购买一个iPod,等于买下一家其大无比的音像商店(现在从iTunes购买下载的数字音乐和电影的数量已经超出亚马逊书店)。

  iPod有点类似于洛克菲勒的公司在卖煤油时免费送出的油灯,有了这盏“油灯”,你就会从iTunes那里不停地购买“油”(数字音像)。因为一种购买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购买需求,甚至这种隐藏的购买需求背后还潜藏着一种或多种更隐秘的需求。平庸的企...

Read more

博客与“蝴蝶”—对博客现象的管理学分析



  一“知识工人”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提出“知识经济”概念的彼得·德鲁克说,“我们至今还不十分理解,知识是如何作为经济资源起作用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历以形成一种理论并检验它。……至今,还没有知识领域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任何迹象。”他断言,虽然知识已替代资本,成为了主要的经济资源,但人类要写出一本堪与马克思的《资本论》旗鼓相当的《知识论》,至少还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婴儿洗澡椅热季促销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

Read more

博客:超文本语境下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博客:超文本语境下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几年前我就想过,互联网的知识生产机制是一个没被深究的问题。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两个人曾写过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谈的是互联网如何促进编码——信息——知识——智慧的演进。这是一个知识生产的价值链:从过剩到稀缺,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跃升。

  互联网的知识生产机制的标志之一多个“虚拟知识共同体”的出现,其中,“知识导航员”担当着关键的角色。

  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知识共同体是大众式的还是...

Read more

抵挡信息霸权


  据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埃森哲的预测,到2007年,中文将代替英文,成为网络上最大(即中文网页和使用中文的用户最多)的语言。对于中国及世界所有华人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软资源”。

  但这种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对于中国来说,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巨大而无形的挑战。

  1997年,《经济学人》杂志面对中国的逐渐崛起,首次提出了“扼制中国”的论调。“扼制中国论”比“中国威胁论”更明显地反映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上拥有霸权并想继续维护这种霸...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文学经典


  前几天有个朋友到我家里来,他在我的书桌上看到一本书,非常诧异,他说你怎么会看这样的书,我以为你只会读技术史、商业史、管理经典之类的书,你怎么还会读这样的书?

  我告诉他,这本书我一直摆放在案头,有空时就我就拿出来翻几页。书的名字叫《悦心集》。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这本书,它是一本中国古诗文的集子,这样的集子我们见过很多,但这本《悦心集》有点不同寻常,它的编者是雍正大帝,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四爷”。

  当雍正早年还是四爷的时候,他勤奋苦读,读了很多经典,据说也是单日读经,双日读史,读经史之余,他也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有些诗词作品他非常喜欢,于是他随手抄录下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