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长伍皓,在公布自己的公车车号后,本想破个冰,开全国公示公车之先河,却想不到把自己掉进冰窟窿了,被媒体围攻,质问文件规定,省部级官员才能配专车,你一个副厅级官员为什么要有公车?总理配的都是轿车,你为什么配越野车?
在回应网友质疑答记者问中,伍皓首次提出“微改革”概念,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现阶段,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学者们宏论连篇,而实践者哪怕迈出一小步,都有付出百倍的艰辛,都要随时做好倒下、牺牲的准备。”他对“微改革”解说是:“‘微改革’,就是针对现实中大家都司空见惯但却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一个一个细节、一个一个细微之处地去逐一研究出能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进办法,一点一滴地去推出改革的细微举措。”
伍皓,作为一个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下放到红河州委当宣传部部长的干部,能够提出“微改革”概念,并为自己公布公车车号的行为作注脚,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但也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的干部队伍中,现在对现实有改革冲动的人大有人在,身边不合理的事项太多,有从自己利益下手逼身边不合理的事情进入改革通道的大义气概,但也都是冲动过后很茫然,任何举措都会受到质疑,反而不知道改什么才合适,更不知道未来的工作如何下手。这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体精英们的困惑所在。
由此可见,中国党和政府的改革和未来的工作,的确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要有理论指导的,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国际先例借鉴、没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想当然地改革,是会犯错误的。如中国的教育、卫生和社保体制改革就是这样。其实,西方资产阶级向封建领主夺权过程中,大多首先抢夺的权利是国家财政权,把公共财政的收与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民众的力量逼迫封建地主阶级交出财政权。
中国现在的所有腐败问题的总根源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不公开,由少数人决策,政府自己的开支没有标准、公务支出没有上限,人大批准预决算流于形式。二是政府官员直接管理、插手企业关键环节决策,以支持经济发展为名给予视察、关系企业特殊照顾,甚至直接参干股经营或子女亲属挂名拿好处。这两件事情是不同性质的矛盾,有个先急后缓的问题。中国亟待规范的是财政问题,而政府官员插手企业事务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割断党政官员与企业的关系,的确需要研究,公权与企业经营权的界线如何划分,需要法律明确。
所以,中国用五至十年时间把中国各级财政支出问题搞清楚,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的关系弄明白,搞得大家都没有大的意见,就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减税,把国家可支配的财力降下来,倒逼出政府节省支出。与此配套的是,关于国家财政理论有现成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中国公共财政学理论著作多如牛毛,最新起点较高的研究项目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馨教授主持的《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
财政问题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反腐败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民众公共权利的经济学根源——纳税人的权利。目前,抓住财政支出的规范与标准制定,全面接受人大的财政监督,以及财政支出法制化、透明化问题就抓住了纲,是当前改革核心的核心,而不仅仅是财政预决算公开。
2013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