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本来面
(2012年10月顺德共修开示)
一、借着生灭法,识得第一义。
前一句话,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可见,前一句话,不是永恒的存在。后一句话,随生即灭,刹那无住,可见,后一句话,也不是永恒的存在。我们再看看这个空明朗净之心,觉察前一句话的是他,觉察后一句话的也是他,前言后语,似有生灭,似有来去,然而,这空明朗净之心,他却恒常寂照,无来无去。我们觉察到的音声,千千万万,数之不尽,可是,这个觉察各种音声的空明朗净之心,却无千千万万,他只是一心,更无第二。一切音声,随生即灭,而这个觉察音声的空明朗净之心,他既不随音声的生而生,亦不随音声的灭而灭,他恒常遍照,不生不灭。一切色相,随生即法,而这个觉察色相的心,他既不随色相的生而生,亦不随色相的灭而灭,他恒常寂照,不生不灭。《金刚经》全文,尽显此理,三世诸佛,无非此意。然而,世人着相,昧却自性金刚,故《金刚经》与人破相显真,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人见到这句话,便以为凡所有相,都是没有。这种想法,错解了经义。何以故?若释迦佛认为,凡所有相,都是没有,那么,他脚下踏的是什么?手中托的又是什么?释迦佛只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未曾说“凡所有相,都是没有”。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这是因为,我们总以为事相是实有的,因此,我们就去追逐它,纠缠它,六根追逐六尘,因缘合成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万相激荡,相互缘起,迷惑了当事人。当事人受其惑,所以,在生灭法上寻求寄托,在幻化影里寻求安身,无有是处。
当事人追逐生灭法,被生灭法所惑,所以,便无法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法认识自己的金刚佛性。我们执着于佛相,佛就告诉我们,“若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来。”我们执着于法相,佛就告诉我们,“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现在,大家听我说话,你能听着一个字吗?音声话语,生灭现象,我们执着于现象,纠缠于现象,就不能识得这万相的本源,就不能识得这不坏的佛性。这个佛性,它永恒不坏,所以,《金刚经》称之为金刚,所谓金刚不坏。儒家称之为“大”,也称之为“天”,这是因为,它无量包容,所谓有容乃大。我们想过去,过去便在我们心中。我们想未来,未来便在我们心中。我们想一切事,则一切事在我们心中。看天,天在我们心中。俯地,地在我们心中。我们的这个心,独一无二,故称之为“一”。我们的这个心,无量包容,故称之为“大”。“一”“大”合称,名之为“天”。我们的心就是一,我们的心就是大,我们的心就是天,我们的心就是佛。名有多般,实无二致。
一切有相法,皆从无相心法中得以显现,就像镜子显现诸相,红来现红,黄来现黄,诸相来去,镜体常寂。镜子里永远遍满色相,镜子里永远一物亦物,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广义来讲,外尘、内根、中识十八界相,无非是色,然而,诸色刹那生,诸色刹那灭,究竟不可得,佛说即是空。真心应物,本来如是,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相真心,如是现相,诸佛如来,如是说法,故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二、八万四千法,法法皆净土
何是净土法门?学人不知,只把持名念佛当做净土法门,这样,其他法门也就成了净土法门之外的法门,他且又不肯老老实实地心念耳闻,自净其意,他只是拿一句佛号,向外呼喊,他只是拿一句佛号,向外驰求。岂不知,八万四千法,法法皆净门,门门通极乐。若言持名是净土,那么,持咒又是何土?忏悔又是何土?持戒又是何土?《妙法莲花经》所说,又是何土?《楞严经》所说,又是何土?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又是何土?难道还想将其列入秽土吗?
持名念佛的人,念一句,过一句,念了一万声,一句没留下。可见,念出来的这句佛号,也是生灭法,不是第一义。佛令我们持名念佛,就是让我们借助一句佛号,隔断心中的妄想,消除心中的污垢,可惜,有些持名念佛人,他不会念佛,而是用一句佛号,向外喊佛,向外求佛,边念佛号,边打妄想,如此念佛,不能解脱。
我们应如何念佛呢?端身正坐,口念佛号,意观佛音,身口及意,皆不妄动,如此而念,便能歇下狂心,与佛相应,迅速成就。当我们与佛相应时,色受想行识,当下解脱,所谓正有色时,色本解脱,正有受时,受本解脱,正有想时,想本解脱,正有行时,行本解脱,正缘起时,识本解脱,所谓五蕴即空,空即五蕴,所谓即相离相,即离同时。若人识得这妙明真心,释迦佛便不再说“皆是虚妄”,便不再说“五蕴皆空”,他便会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五蕴幻化,无非是真”。因人着相,故言虚妄,若人悟本,故言全真。佛兴大慈悲,对根当机,指示此心。
三、依止般若智,实现波罗蜜。
我们学佛,要依着般若智慧而行,方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依着般若智慧而成就者,无有是处。在佛教里,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无有一佛不依文殊菩萨而成就者。如果我们不依大智文殊,不依般若智慧,而是向外求玄,这样,就把佛教搞成鬼神教了。佛者,觉也,觉悟自己本来面目也,觉悟自己的清净法身也。教者,引也,引领众生返本还原也,引领众生会归一心也。我们只有依着般若智慧,才能到达觉悟的彼岸,所以,佛教称之为般若波罗蜜。所谓般若,就是大智慧,就是文殊菩萨。所谓波罗蜜,就是达彼岸,就是证实相。觉悟了自心,证悟了实相,就是到达了彼岸。此时,彼岸已至,此岸便无。此岸即无,彼岸何存?所以,打破彼此,全体一味,是真彼岸矣。依此而观,五蕴皆空,空即五蕴,这是一个“原本的真实”,而不是用功造成的一种现象。有人学佛几十年,从未依着文殊菩萨学,他是依着神秘妄想学,他是依着鬼鬼怪怪学,自家弄玄,自家闹鬼,纯属造境自惑。
佛在《金刚经》中是如何指示这个实相般若的?佛从祗树给孤独园出发,到舍卫大城次第乞食,然后又回到原处,就这样走了一圈,便演说了一部《金刚经》,这托钵的是谁?这走路的是谁?这见色的是谁?这闻声的是谁?禅宗则说,这拖死尸的是谁?托钵乞食这段经文,向我们展现了这个金刚佛性,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妙明真心,若无此心,谁来走路?若无此心,谁来见色?若无此心,谁来闻声?若无此心,谁来起诸妙用?《金刚经》的下文,全是指示这个人人本自具足的金刚佛性的,全是指示这个人人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的,说一千,道一万,也未曾离开这个根本大义,三藏十二部经,也未曾离开这个根本大义。何以故?离心说法,即同魔说。
四、心宽即是福,清净方为慧。
平等即是布施。我们不着相,不拣择,不挂碍,平等地遍现一切。我们的光明净性,本来就是平等的,本来就是遍现的。这平等的光明净性,这遍现的光明净性,他原本就是布施的。所谓布,即是遍布。所谓施,即是给予。布施,就是平等地给予,就像阳光,普及万物。心光映物,亦复如是。我们于日常应用中,若能心光普照,平等遍现,这就是布施。
当我们不着相的时候,我们并不少一相,全体大相,无非当人。相反,当我们着相的时候,我们却少了很多相。《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譬如,有人丢了一百元钱,他一直在找,他越找不到,他就越着急,这时,他的世界里就只有这一百元钱。他追寻这一百元钱的心理与行为,就变成了他的业识,也叫做业障,潜伏在他的八识田中,随缘成报。人越执着,人的生活内容就越贫乏,人越放大心量,人的生活内容就越丰富,所以,在佛教里,佛是福慧圆满。何谓福圆满呢?是否他拥有很多钱,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就是福圆满了呢?不是的。什么叫福?心宽为福。我们把心放宽,宽到他本然的那个样子,这就是福圆满。什么叫慧?清净为慧。我们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完全地契合了这个清净妙体,这就是慧圆满。
直指本来面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