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应是一场没有灵魂的裸奔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

 

不久前,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3,预计未来10,将再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可见,城镇化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扩大内需激发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但在一些地方,城镇化沦为造城运动——城市面积的急遽扩张,将城市像蛋饼一样摊大。虽然能够将大批的农民瞬间变成市民,也提高了效率,可是“软”的一些东西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借用一句当下常说的话,跑的太快把灵魂都丢了。新城建设成了混凝土与人的堆积。人,这个核心主体被边缘化。无疑这与中央推进城镇化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轰轰烈烈的城镇化正在建构着城市,擦掉了户籍鸿沟,刺激着物质的繁荣,同时也拆解着旧有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精神重建,人们的心灵就容易趋向粗鄙、功利。“市民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有没有生机与活力,有没有“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精神。

 

市民精神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品位,更是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要素。理想的市民精神就是要有健全的公民意识。20101121,上海大火后第7,上海的胶州路上,千疮百孔的大楼前堆积出一片哀恸的花海。成千上万的上海及外地群众自发来到这里,鞠躬,献花,默哀。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自发地为陌生的死难者默哀、献花,这就是市民精神的体现。但这种市民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太少。社会生活中,不排队上车的市民并不鲜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一语不合大打出手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城镇化是社会的骨架,物质的增加好比社会血肉的成长,而市民精神则是这个社会的灵魂体现。城市愈来愈繁华、生活愈来愈富足,但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只有实现均衡发展,才是真的城镇化。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有近20%的城市受访居民不愿与农村人成为亲家。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仍存在一定的社会排斥心理。社会群体之间的鸿沟没能随着户籍的变化而消解,城镇化不仅是物质的充裕和户籍的变更,更重要的是精神与心灵的成长,而后者需要很长时间。有学者认为,“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了城市社会为主的新的成长阶段,这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11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显然,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实现市民化,就要摆脱对行政权力的过度依赖,摒弃“GDP主义”,不要贪大求快,而是要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建设。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住房与生活环境的现代化,相应的价值观念重建、更新,应与城镇化同步。当下要高度重视市民精神的重建,这对形成优良治理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