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美选择东海对抗的必要准备?
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圈的设立,是中国对日美近逼贴身压制战略的一个毫不讳言的对抗措施,谁都知道这样行事有可能导致军事对抗,但历来忍让为先的中国为何一定要选择危险的军事对抗可能,而不愿以经济对抗措施或政治对抗来回答日美的强硬态度?
中日对抗之局早已在钓鱼岛国有化之时就已形成,可中国却没有让中日经贸关系从此就陷入灾难性的退潮。相反,中日两国的财经界却总是在寻找机会,试图使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轨。中日两国都局限在政治、外交与军事领域以内来解决问题,似乎中日经贸关系、技术领域、投资、旅游及人员往来等领域并没有被提上调节两国关系的台面。但两国关系在军事对峙之下,几经政治与外交试探之后,终于被集中到了军事领域。
由此,随着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作为三中全会突出的标志性主题,在外交事务委员会的辅佐之下,调整军种比例,设立天军,设计联合作战体系的军事变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成了中国在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时的政策调整的总体背景。
由此,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圈就绝非心血来潮,而是中国国家政策大调整的一个醒目的标志。于是,围绕东海防空识别区所形成的中国与美日的军事对峙、博弈甚至冲突与战争前景都将是战略性的和全力以赴的国家级别的行动。
就此,日美切不可低估了这一场因美日傲慢与蔑视中国力量与决心而激发的国际冲突风险,因为中国在这场对抗赛中没有国家利益层面的退路并具有极高的民意与政治风险。所以,在中国紧锣密鼓的军事能力升级潮之后,倘若真的爆发这一场争斗,在“能打仗,打胜仗”的方略下,战争将具有极度重大和危险的特征。它对于全球经济甚至于世界史的走向都将产生转折性的影响,中国在东海的认真态度看来已经与国家的未来前途紧密联系了起来,无论如何,世界的东亚史正处在被重新改写的前夜。
中国选择对日军事与政治对抗实属不得已,既然是要做不得已而为之之事,就一定要做好全面而周到的准备。现在是该对中日、中美经济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准备的时候了,包括:主权债、贸易、投资以及金融领域里的经济措施都应作出操作性的预案。不然,中国将在这场斗争中处于瞻前顾后的尴尬地位。中国应当充分考虑系统的对日经济制裁措施,应当把对日经济降至最低水平作出系统性的评估,因为,战场并不只在东海,而打碎中日之间的坛坛罐罐已势在必然。
老夏
2013.11.26